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法治长歌润赣鄱 | “一县一品”绘就普法新图景 宜春市推动法治宣传教育从“单向输出”向“多元共治”转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16:04:00    

弘扬宪法精神

仲夏时节,法治清风拂过宜春的绿水青山。

宜春市袁州区新坊油货节上,“法治小袁”解忧小铺引人注目,律师、普法志愿者、“法律明白人”热情满满,为群众解答法律问题。

丰城市法治文艺演出现场,印有卡通形象“丰小司”的文创帆布袋、便携纸巾深受群众喜爱。头戴志愿帽、手持小喇叭的“丰小司”通过法治文创产品和新媒体平台,成为当地群众耳熟能详的普法品牌。

这些生动场景,正是宜春市创新实施“一县一品”普法工程带来的新气象。“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宜春市以打造全市普法品牌为抓手,实施“一县一品”工程,形成“一县一特色、全域有品牌”的普法格局,推动法治宣传教育从“单向输出”向“多元共治”转型。

从“千篇一律”到“各具特色”

法治宣传教育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石。如何打破“千篇一律”的普法形式,提升普法质效?宜春市在加强市级统筹的同时,激活本土资源和特色,将法治基因融入地域文脉、产业肌理和民生需求,打造具有宜春特色、县域特点的差异化、个性化的普法品牌。

全域联动,出台《宜春市“有法帮你·宜事易解”活动实施方案》,打造“宜事易解 法在身边”品牌,将普法融入人民调解、公证服务、法律援助、行政复议等,实现“法治服务26℃”。“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宜春市共联动开展600余次主题普法活动,参与人数130万余人,发放各类宣传手册30万余份。

依托“宜事易解 法在身边”品牌,宜春市结合各县(区)文化、产业、生态等优势,精准提炼“普法+”融合方向。

在“中国药都”樟树市,法治与中医药文化深度融合,打造出“樟晓法”普法品牌。“‘樟晓法’法律明白人”宣讲团,通过走街串巷、进企入户的普法实践,推动法治精神浸润基层社会生态。“药都杯”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激发了医药从业者争当“法律明白人”的积极性,形成了法治护航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特色实践路径。

在丰城市,法治文化则与千年剑文化碰撞出新的火花,以丰城剑、大熊猫等元素设计的“丰小司”卡通形象,获得了国家外观设计专利,成了当地群众争抢打卡的普法IP。

靖安县结合“国家级生态县”的优势,打造“骑行普法”志愿服务品牌,将法治宣传与绿色出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通过“移动课堂”“一线解纷”等形式,将法律知识送到全县11个乡镇、90个村(社区)。

依托“全国汽运大市”的优势,高安市打造“法护‘安行’”普法特色品牌,以物流汽运行业为重点,推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

上高县将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与“法律明白人”扩面提质工程有效结合,形成队伍结构合理、培养机制规范、作用发挥明显的新就业群体“法律明白人”工作体系。

奉新县打造了“党建+法治”融合的基层治理品牌,创新“订单式普法”“流动普法”等宣传形式,将法治文化融入基层生活。

从产业园区到绿水青山,从历史文脉到新兴业态,通过“樟晓法”“丰小司”“法治小袁”“宜法行”等具有县域特点的普法品牌,法治宣传的毛细血管延伸至城乡肌理最深处。

“小小法律明白人”激活家校学法热

“全体起立!现在宣判……”4月10日,稚嫩而坚定的声音从宜春市第二小学模拟法庭传出,这是该校开展的“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系列活动之一。该校不断丰富法治教育形式,包括互动游戏、法律知识宣讲、模拟法庭等沉浸式体验,将法治元素嵌入校园每个角落。

“我是安全小卫士,讲好中国故事……”由20名“小小法律明白人”组成的“小禾娃宣讲团”用贴近生活的语言宣讲国家安全知识,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参与互动交流,便可获得“小小法律明白人”积分卡,积分卡达到一定的分数就可以成为“小小法律明白人”。

“通过丰富多彩的法治教育形式,同学们不仅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非常高,也发生了可喜的改变,目前,学校已经培养‘小小法律明白人’40余人。”宜春市第二小学副校长熊艳玲称。

学生小廖曾是个令老师头疼的“痞气少年”,在模拟法庭中饰演被告时,法庭的肃穆氛围与角色心理挣扎产生“奇妙反应”。如今的他,会主动纠正同学:“恶作剧也可能触及法律红线。”当孩子们把“法言法语”转化为“童言童语”,法治信仰便真正落地生根。

这种成长不仅停留在校园。每天放学前,孩子们会将“家庭法律小课堂”作业装进书包,或与父母共读防诈案例,或探讨宠物伤人的责任界定。

“小小法律明白人”培养计划是宜春市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创新举措。通过“法治副校长+‘小小法律明白人’”模式,宜春市持续创新普法形式,推动校园普法常态化,让“小小法律明白人”成为法治宣传的纽带,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1000余个家庭共同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线上线下融合构建法治宣传新矩阵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歌曲《映山红》经典传唱、耳熟能详。如今,以映山红为品牌形象的普法志愿队,成为铜鼓法治的一张闪亮名片。

2023年6月,铜鼓县司法局成立“映山红”普法志愿队,调动各志愿服务队、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等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公益普法,变司法“一枝独秀”为“百花齐放”,让“普法对象”成为“普法主体”。铜鼓县还创新普法载体,发动“映山红普法志愿队”参与视频制作,打造线上线下、实体平台联动普法阵地。如今,这支有着1580余人的普法志愿队伍,已开展法律服务活动300余场次,服务对象超2万人,将“法治乐章”传遍铜鼓每个角落。

在数字时代浪潮中,宜春市司法局紧扣“八五”普法规划要求,构建“线上+线下”立体普法网络,通过数字化赋能传统文化浸润,形成了一批线上有影响、线下叫得响的普法品牌。

丰城市司法局依托洪州窑博物馆打造丰城市青少年法治文化基地,建设三条法治文化长廊,选取经典法史故事、法治人物、法律谜语等内容,向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普及法律知识。丰城市还以法治为主题,制作了一批“法韵青瓷”,让非遗助力法治传播与弘扬。

万载县以茶为媒,将大碗茶馆作为宣讲的主阵地,打造“大碗茶”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将普法宣传与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向群众普及法律知识,解答法律问题,增强了普法宣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让“坐下来、吃碗茶、看场戏、听宣讲”成为新风尚。

“法治宜春”抖音号成为群众学法新宠,296部原创普法短视频通过情景剧、律师评析、案例解析等形式,累计收获9.4万次点赞。“法治小袁”品牌矩阵、“樟晓法”微视频普法品牌、萌态可掬的卡通形象“丰小司”……各具特色的云端普法品牌让法治精神如春风化雨般融入群众生活。

“普法+调解”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书记,你来评评理,他家的树枝都长到我家屋檐上了,还不让修剪……”

4月29日一大早,接到村民袁某的电话,樟树市临江镇尹家村村党支部书记、“法律明白人”尹秋儒骑着摩托车,火急火燎地赶到现场。

现场,当事双方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我们用法说话!根据民法典,你的树枝影响到别人的房屋了,适当修剪也是应该的。”尹秋儒亮出随身携带的民法典说。

“都是邻居,不要为了这么点事伤了和气。”在尹秋儒的调解下,当事双方握手言和。

“法律明白人”随身携带法律读本,正是宜春市基层治理新实践的生动注脚。尹秋儒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总结出“四招解四结”解纷法,并将普法贯穿调解全过程,让法律成为化解矛盾的“金钥匙”。

在尹家村法治讲堂的黑板上,密密麻麻的法律条文见证着治理智慧。每月一次的“法治讲堂”,将相邻权纠纷、土地承包纠纷等典型案例化作法治教材,让“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解决问题用法”成为村民的一种自觉行动。

宜丰县创新“调解即普法”模式,打造“宜法行”普法品牌,将普法宣传深度嵌入综治中心矛盾纠纷化解全链条,通过四级调解网络与普法教育的双向联动,构建“调解即普法,普法促解纷”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实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治理一方”的社会效果。由21名首席调解员和26名法律专家组成的“宜法行”普法与调解专业队伍,构建起“源头普法-精准释法-巩固用法”的治理闭环,推动法治宣传教育贯穿矛盾调解全过程。

“以前不懂法,现在明白了,通过法律解决问题才是最佳途径。”近日,在宜丰县综治中心调解员张九林的调解下,胡某拿到了被拖欠3年之久的1280元土地承包款,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固定证据,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从“针锋相对”到“握手言和”,从“被动学法”到“主动用法”,“普法+调解”双轮驱动的模式,正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法治成为宜春基层社会治理的最美底色。

来源:新法治报·赣法云(文/图 陈钟)

编辑:聂琪

校对:王小明

复审:全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