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6.8级地震无情肆虐的土地上,正上演着一场争分夺秒、与希望紧紧相拥的灾后重建攻坚战。往昔那些饱经沧桑、满是疮痍的村庄,如今已悄然褪去伤痛的痕迹,逐渐显露出焕然一新的蓬勃姿态。从前期的抢险救援、过渡安置,到当前攻坚期的住房建设、设施完善,这条重建之路步步扎实,串联起废墟上的坚守与新生。

从“板房”到“新房”:干部的接力跑
震后队员们踩着瓦砾摸排灾情,背出被困老人,送去米面油和棉被。“当时就想让群众有地方住、有热饭吃。”村党支部书记次旺仁增回忆,安置点里,干部们白天登记灾情,晚上围坐篝火旁记录群众需求,“谁家有老人孩子、房屋损毁程度、建房选址意愿……这些都成了后来‘一户一策’的依据。”

如今,需求登记本变成了“进度台账”。在县级领导包项目、科级干部包片区、党员干部包到户的机制下,包保干部们每天守在工地:帮扎西次仁家调整新房朝向,为独居老人德吉家协调加装扶手。“前期靠干部‘拉一把’,现在我们跟着往前冲。”次旺仁增望着70户封顶的新房说,“这是从帐篷登记本到工地进度表,一棒接一棒干出来的。”
从“等待安置”到“亲手建家”:群众的新生力
村民阿洛抚摸着新房的钢筋横梁,手掌还沾着水泥。过渡安置的三个月里,他看着施工队平整土地、打地基,他既期待又忐忑:“这么结实的房子,真能成我们的家?”

干部递来的“建房明白卡”打消了他的顾虑——施工进度、户型图一目了然。更让他振奋的是,工地缺人时,干部喊他:“自家房子自己建,学门手艺还能挣钱。”如今,每天在工地干活的阿洛,看着160平方米的新房一点点成型,黝黑的脸上总挂着笑。

新房封顶那天,扎西次仁一家七口拍了合影留念。160平方米的新房里,他特意留了间储藏室:“以后囤满青稞和酥油,再也不怕灾害了。”摸着刚修补好的墙缝,他说:“政策好不好,看房子一天天高起来就知道,这是实实在在的幸福。”
从“紧急驰援”到“留下技能”:工地的传帮带
中交集团、上海建工等企业在灾后第一时间响应,迅速调配人力物力投入重建。面对高原复杂的地形和气候,中交集团施工队负责人徐松涛说:“我们不仅要把房子建好,更要建得结实、建得让群众满意。”为保障物资供应,他们克服山路崎岖的困难,建立起多条建材运输专线。

山东汉子孟师傅的工具箱里,有本画满符号的笔记本:圆圈代表钢筋间距,波浪线标注绑扎方向。20岁的旦增刚来时连钢筋型号都分不清,孟师傅从握扎钩姿势教起,语言不通就画图,动作不对就手把手纠正。“梁柱钢筋要像家人围坐,既要留空隙又不能散架。”一个月后,旦增已能独立完成梁柱钢筋组装。“我们走后,留下的不只是房子。”
希望,不止于“住有所居”
那些在灾后重建工地上学会的技能,成了群众手里的“新饭碗”;干部们在板房里记下的需求,变成了新房里的扶手和储藏室;施工队带来的不仅是钢筋水泥,还有“编腰带”般的匠心传承。

徐松涛站在一棵移栽的杨树前,这棵从废墟中挖出的树已抽出新枝。“它像这里的人们,透着韧劲。”他的笔记本上记满树木养护要点,如同手把手教藏族姑娘扎西普赤处理会务时一样细致。

重建之路还在延伸,干部的坚守、群众的努力、企业的担当,正共同谱写着从废墟到希望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