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4月7日讯(记者 陈盛钟 通讯员 邹琳琳)城厢区灵川镇山门里村村民老郑一家三口有两人残疾,主要靠养牛和种植为生,收入平平,勉强度日。不久前,作为家庭顶梁柱的老郑患病住院,卖牛治病后家庭经济陷入困境。镇民政办在动态监测时获悉此事,4月起,老郑一家人被纳入低保范围,每月领取1720元低保补助,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

这是城厢区持续深化社会救助领域改革、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效能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城厢区民政部门切实履行基本民生保障职责,通过动态监测、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全流程审核等工作机制,着力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扩大民生兜底保障覆盖面,对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让“民生温度”更加可感可触可及。
因病致困、因残致困、因学致困……为精准锁定救助对象,该区各镇(街道)民政办工作人员通过实地走访、邻里询问、系统信息核对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辖区居民家庭状况,实现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人”。一季度,该区共精准识别新增低保对象21户40人,特困供养人员12户14人,临时救助80户214人,做到应救尽救,不漏一户,不少一人。

聚焦低保申请源头,严把审核“入口关”。区民政局全面审查各镇街上一年度的救助对象档案,覆盖低保、特困人员、临时救助等各类群体。重点查验档案内容的完整性,细致核查申请材料是否完备、审核审批记录是否详尽、定期复核资料有无缺失。排查村级社会救助公开公示情况,保证救助对象信息公开透明。通过电话回访和实地入户走访,抽查低保、特困人员家庭的经济与生活状况。

同时,该区还建立严格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一户一档”家庭情况台账,定期对救助对象进行复查审核,根据家庭收入、人员变动等情况及时调整救助标准或终止救助。一季度,全区因家庭经济状况改善而退出低保的有49户90人,同时对5户因病、因残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及时提高救助档次。通过动态管理,确保救助资源能够真正流向最需要的人群,维护社会救助的公平与公正。

为提升困难群众办事体验,提高社会救助办理效率,城厢区民政部门还先行先试,大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整合各类社会救助事项,构建统一的社会救助受理平台,实现“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困难群众只需通过线上或线下一个窗口提交一套申请材料,即可同时申请多项救助,利用大数据共享,自动获取相关信息,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社会救助是民生保障的底线,关系着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切身利益。”城厢区民政局局长方碧娴表示,将持续深化社会救助改革创新,不断完善救助体系,提升救助服务水平,以更精准、更高效、更温暖的救助举措,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群众都能感受实实在在的温暖与关爱。
来源:福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