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惠州市博罗县第三人民医院与龙门县麻榨镇卫生院,两块崭新的“名医工作室”牌匾格外显眼。这标志着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助力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医疗服务提升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前来就诊的群众满心期待,对即将在家门口享受到的高水平医疗服务充满信心。
技术支持,名医工作室填补当地治疗技术空白
近日,在市第一人民医院脑病中心和脑血管病科主任谢乙团及其团队医师陈威的指导下,博罗县第三人民医院成功完成首例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为两名脑血管狭窄患者精准“导航”。自与“王革名医工作室”团队建立合作以来,该院已相继开展心脑血管介入、下肢血管介入等关键技术,其中脑血管介入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

名医工作室专家为患者开展手术。图片由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提供
两名患者因头晕不适到博罗县第三人民医院就诊,入院进行头颈部CTA检查后发现头颈部血管存在多发中-重度狭窄。谢乙团主任团队为患者进行了详细的病情评估,并制定了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建议完善脑血管造影,进一步了解头颈部血管情况,必要时进行脑血管内治疗术。
其中一位患者既往因冠心病在广州就诊,面临医保报销比例低、生活照顾困难、来往交通不便、后期随访复查繁琐等诸多困难。如今患者家属感慨:“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顶尖专家的技术服务,让我们对治疗充满信心。”随着脑血管造影检查的开展,填补了博西片区脑血管介入技术的空白。
与此同时,王革名医工作室在博罗县第三人民医院率先完成了博西首例下肢动脉血管闭塞介入治疗。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高汉华指导开展了DSA检查,患者为其贴心服务送上了锦旗致谢。
协同共进,打造高效服务网络造福患者
在博罗县第三人民医院与龙门县麻榨镇卫生院,名医工作室的各项工作有序展开,一系列优质医疗服务为基层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市名医李才明在龙门县麻榨镇卫生院坐诊时,对前来就诊的患者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诊疗,还对跟师学习的麻榨镇卫生院医师手把手带教指导,并开展带教查房,优化治疗方案,为医院的医疗服务提出宝贵意见。

名医工作室专家开展专题培训。图片由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提供
一位长期腰腿痛的患者,正准备办理住院手续进行全面检查。李才明接诊后,通过细致的体格检查,很快发现患者的情况并非普通腰痛,极有可能是股骨颈骨折。随后的检查结果印证了李才明的判断,患者因此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避免了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李才明的“火眼金睛”并非偶然。面对一些经长期治疗无果的头晕患者,李才明通过手法复位,常常能立竿见影,让患者摆脱头晕的困扰。
工作室负责人孔令恩结合卫生院的实际情况,针对当地病种顺利开展了常见病“耳石症”专题培训,通过理论授课及示范演练等形式,着力提升当地医生对相关疾病的诊疗水平。
专家表示,未来通过名医工作室的名医在基层坐诊及带教,三甲医院将与基层医疗机构协同共进,打造高效服务网络,为更多基层患者带去康复的希望。
科学谋划,两大名医团队一季度派出专家37人次
去年底,惠州市卫生健康局印发《惠州市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名(中)医工作室建设方案》,我市挂牌建设了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24个名(中)医工作室,在全市范围内精心遴选了21名省市名(中)医作为工作室下沉导师,通过名医下沉基层坐诊、带教等方式,为当地培养一批高层次的特色技术传承和临床骨干人才,让博罗、龙门12个乡镇的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名医专家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我市7家三甲医院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严格落实方案。
其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市卫生健康局的指导下,派出党员名医分别与博罗县、龙门县两家基层医疗机构结对共建,以“传帮带”形式为乡镇培育技术传承和骨干人才,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助力“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切实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患者为名医工作室医护人员送锦旗点赞。图片由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提供
该院精心组建了两大名医团队。其中,李才明名医团队聚焦神经医学领域,由神经内科及康复医学科5位高级职称专家组成。王革名医团队则汇聚了心血管内科、介入血管科以及脑血管病科等拳头学科的精英力量,专业技术紧跟国内外前沿,在冠脉及周围血管介入治疗方面处于惠州地区领先地位。
记者获悉,该院两大名医工作室今年第一季度派出专家团队37人次,接诊门诊患者220人次,指导住院患者诊疗70余人次,带教查房16次,开展授课5次,转诊疑难病例12例,开设专家门诊8次,成功开展新技术4项,接收进修骨干3名。
“名医工作室下沉基层是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关键举措。”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李王安表示,该院将继续深化名医工作室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持续向基层倾斜,为惠州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筑牢健康基石,助力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卫生健康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惠及基层百姓。
惠州日报记者周智聪 通讯员王运广 郑海燕 严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