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医大一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医疗团队正在查看患者病情指标变化。

朝阳市第四医院医务人员定制爱心卡提醒患者按时吃药。

葫芦岛市中心医院儿科医生褚明慧义诊现场为群众普及健康知识。

中国医大口腔医院医疗援疆专家周大博(左)指导当地医生为患者治疗。

省妇幼保健院医护团队全力救治危重新生儿。

丹东市中医院麻醉医生正俯身手术台旁,为术中患者精准添加药物。

中国医大盛京医院妇产科主任杨清向来华冈比亚学员传授医疗技术。

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镇阿尔乡村村医梁春荣为百姓提供方便可及的中医药服务。
核心提示
生命最初的啼哭由他们开启,成长路上遇到磕碰有他们陪伴;病痛来袭时有他们化解……他们是人民健康的守护者,是建设健康辽宁的主力军。2025年8月19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如期而至。今年的主题“德馨于行,技精于勤”正是对医者使命的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医务工作者要恪守医德医风医道,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在辽沈大地,无数医务工作者正以实际行动践行嘱托——无论是临床一线的争分夺秒、乡村基层的步履不停,还是科技前沿的攻坚克难,他们践行初心使命,以大爱书写担当。
本期报道聚焦我省“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好医生等优秀代表,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誓言如何在平凡岗位上绽放光芒。
初心如磐·生命守夜人
长期以来,我省广大医务工作者始终坚守岗位、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职业精神。对他们而言,“忙碌”是工作常态,“争当人民好医生”是毕生追求。
8月14日,沈阳市和平区长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陈瑶正反复为一位专程跨区而来的老年患者讲解用药事项。发现老人听力不好,她将注意事项逐条写下,确认老人将纸条放入口袋后才放心。
扎根基层19年,从全科医生到中心主任,陈瑶每周仍固定出两次门诊,“让百姓在家门口看好病”的初心从未改变。沈阳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来,陈瑶更是冲锋在前。
当时,作为沈阳市和平区北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全科医生,陈瑶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几乎全天在线,回应居民诉求。她拥有一大批老年“粉丝”,都是她负责团队的签约患者。上限500人的微信群,她加满了4个,还有400多个不方便加群的居民,她就一对一加微信。每天不管多晚,她都要把微信全部看一遍,确保回复每一位居民的咨询。
安排病床、给病人问诊……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科主任崇巍教授一刻不停,他工作时有个习惯——不爱坐着。在他看来,只有站着,保持警觉,逐一巡查,才能实时掌握急诊患者的病情发展进程,在关键时刻迅速应对。
从医二十六载,崇巍始终坚守在急诊治病救人一线,对工作精益求精,对患者认真负责。作为急诊科主任,他带领团队在急救路上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以勇气、智慧和担当,为患者生命健康筑起一道坚实屏障;作为辽宁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的队长,在国家和人民急需的时刻,更是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永远冲在第一线,永远提前做好充足准备,全身心为病人考虑,尽自己最大可能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这是崇巍的工作信条。他的目标始终如一——努力做一名情系人民、服务人民、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仁心医者。
今年87岁的铁岭市银州区中医诊所所长、主任医师王艳春六十余载如一日坚守医疗一线。“我要把自己的全部生命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 王艳春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从铁岭市中心医院退休后,她于2002年创办铁岭市银州区王艳春中医诊所。诊所每天开诊,王艳春每周工作6.5天,只在周末休息半天。她探索出的“铁岭王氏肩陵针疗法”对治疗肩周炎、肩袖损伤有独特疗效。2024年,该疗法获批铁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匠心求索·破壁拓荒者
好医生不仅要有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意识,还要有以临床价值、患者需求为导向的科研创新能力。我省医务工作者长期专注医学研究,打磨医技,严格把控细节,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学科前沿的“卡脖子”难题。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咽喉头颈科主任赵旭东,除了日常诊疗工作,他全身心投入临床基础研究工作中。“临床总会遇到新问题,唯有不断科研创新,才有机会提高疾病治愈率,这是我们临床医生的不懈追求,也应是每位医生必备的素质。如果大家都只做常规的医生,医学很难突破。”赵旭东说。
2012年以来,赵旭东专注于头颈肿瘤的病因学及免疫治疗,发现多项肿瘤免疫治疗预测指标,为临床免疫治疗提供了依据和靶点。“十几年前,下咽癌治疗有效率不超过50%。如今通过技术创新,下咽癌的治疗有效率不仅大幅提高,而且喉功能的保留率已超过了90%。” 赵旭东感慨道。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王昕,深耕妇产科领域近四十载。针对卵巢早衰、反复试管失败等生殖难题,她带领团队从中医典籍中汲取智慧,让千年岐黄术在现代生殖医学中焕发新生。
“作为一名中医医生,在中医院开展辅助生殖技术,起初面临着诸多质疑,在这些人看来,中医院应以传统中医治疗为主,开展辅助生殖技术不符合医院定位,且技术难度大、资金投入高,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王昕说,然而,每每看到患者眼中的痛苦与渴望,她觉得必须坚持在中医院开展辅助生殖业务,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为此,她不仅专心收集了解国内外辅助生殖技术发展情况,还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与同行交流经验。经过多次努力,医院终于同意了她的提议。2018年,王昕所在中医院成为东北三省首个获批使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中医院,她将中医理论与现代生殖医学结合,形成独特诊疗体系,为患者开辟新途径。
仁心无界·大爱越山海
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我省广大医务工作者始终以仁心为灯,以仁术为杖,在守护人民健康的征途上薪火相传。
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镇阿尔乡村村医梁春荣,常背着药箱在科尔沁沙地行医,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大漠村医”。提起梁春荣,乡亲们都纷纷竖起大拇指,“梁大夫是我们这里的大好人。”
在行医路上,梁春荣顶风沙、施良方、解顽疾,无论严寒酷暑,只要乡亲们打个电话,他就会出现在患者家中。对于家庭困难的群众,他干脆免除所有医药费。有人心里过意不去,欠的医药费就让他记在本上,多年下来已记满了6个账本,有本村的、本县的患者,甚至还有内蒙古自治区甘旗卡镇的患者。梁春荣却说,他不怕百姓看病欠账,唯恐自己没能把百姓的疾病控制在早期萌发状态,而欠下百姓的“健康账”。如今,干了一辈子村医的梁春荣依然行走在乡间,用“尽量少得病”“有病小钱治”“没钱也能治”这三副“药”,给村民吃下了定心丸,默默守护着村民健康。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健康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辽宁省金秋医院心内科四病房科主任郝艳丽,从医39年来始终坚守临床一线,全身心投入患者救治服务中。辽宁省金秋医院是辽宁省最大的老年病医院,郝艳丽所在的心内科四病房收治的患者以老年人为主,去年一年,收治90岁以上超高龄老人100余人。心内科疾病多发病较急,且常常夜间发病,郝艳丽总是随叫随到,一年365天无休息日,几十年如一日。她的手机从不关机,生怕患者错过问诊和救治机会。
除了院内的诊疗工作,郝艳丽还坚持参加菊香爱心团队的下乡义诊活动,足迹遍布辽宁省14个市的偏远山区。“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的职业精神在郝艳丽身上进一步放大。2019年至2025年,郝艳丽自发组织“彩云之巅行动”,连续7年向云南贫困地区捐献保暖衣物及学习用品。
辽宁医者的身影还出现在西藏羌塘高原。2015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支援西藏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中央组织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委工作部署,我省启动了医疗人才“组团式”支援西藏海拔最高的地级市——那曲市。十年来,我省始终坚持精准援藏、系统援藏、长期援藏,累计派出200余名医疗专家赴藏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派出专家均有丰富的医疗管理和临床诊疗经验。在一批批援藏队员的共同努力下,受援医院的管理和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就医环境不断改善,就诊流程持续改进。在援藏专家的倾力指导和不懈努力下,2018年,那曲市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甲”医院评审,在世界屋脊建起一座全国海拔最高的“三甲”医院,当地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科研创新结出硕果,为受援地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陈瑶、崇巍、王艳春……这些优秀医务工作者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他们以白衣为甲,以仁心为盾,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医者担当。正是这样一群默默奉献的医务工作者,用他们的躬身实践诠释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崇高使命,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着后来者的前行之路,激励着一代代医者继续在这条守护生命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医师节,向所有医师致敬!
精彩“医”瞬间
他们精益求精,将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医学事业,在平凡岗位上发光发热;他们常怀仁爱之心,用真情抚慰患者心灵。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我们通过一组特写镜头走近这群平凡而伟大的医务工作者。那些全力以赴的身影、爱意满满的画面背后,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科学的尊崇。
(辽宁日报记者 王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