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原创】
(记者 任俊峰)
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即将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盛大揭幕,这一消息恰似一颗投入宁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在北京举办了十九届的华表奖,离京首站为何花落青岛?这一决定绝非偶然。作为中国电影界的"风向标",华表奖首次离京便选择青岛,背后折射出中国电影产业格局的深刻变革。这一战略选择既是对青岛百年电影文脉的致敬,更是对中国电影工业化未来的前瞻布局。

从“天然摄影棚”到“电影梦工厂”
中国电影华表奖全称“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影华表奖”,是由中国国家电影局主办的中国电影奖项,与金鸡奖、百花奖并称中国内地电影三大奖。
青岛与电影的百年情缘,已从外景地进化为全产业链基地。青岛与电影的情缘始于1898年德国摄影师镜头下的中国初影,这座城市的影像基因在历史长河中持续进化。1907年水兵俱乐部的常态化放映,1931年《歌女红牡丹》的声光初绽,1935年《劫后桃花》的本土叙事,共同构筑起中国电影史的青岛坐标。
新中国成立后,青岛独特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景观使其成为众多经典影片的外景地,八大关的欧式建筑、崂山山海风光、西海岸现代都市景观等,成为众多影视剧的热门取景地,而东方影都的崛起更使青岛跻身中国电影工业重镇。
作为青岛影视基地核心区的东方影都,拥有40个符合国际标准的摄影棚、32个置景车间、1万平方米高科技单体摄影棚,可满足影视作品从拍摄到后期制作的全链条工业化生产流程,并交出了闪亮的答卷:累计产出票房超360亿元,诞生了《流浪地球》系列、《封神》系列、《刺杀小说家》系列、《蛟龙行动》等数十部现象级影片,青岛东方影都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重要一极。
据统计,东方影都目前已接待剧组拍摄电影电视作品超过200部,为当地带来直接经济收益超过30亿元。这种产业积淀,使青岛有能力承接华表奖这样的国家级文化活动,也为其后续效应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青岛正以“电影之都”的工业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持续书写中国电影的传奇篇章。华表奖选择在青岛举办,既是对这份电影渊源的致敬,也是对青岛电影产业基础设施的高度认可。

一座盛产娱乐圈明星的城市
青岛不断加大影视产业发展,构建世界级别的“影视之都”,一流基础设施、影视人才和政策配套,国内国际一流的制作团队、导演、演员、编剧正在向青岛云集。
青岛是盛产娱乐圈明星的城市。耳熟能详的艺术家倪萍、唐国强、宋等娱乐圈中流砥柱,黄晓明、范冰冰、黄渤、夏雨、白百何等中青力量,还有崭露头角的新生代黄子韬、宋茜、张海宇等,可谓明星辈出。尤其是“青岛小哥”黄晓明、“青岛大姨”张海宇等“流量明星”,成为众多年轻人的励志标杆,带着家乡给予艺术基因和滋养,在演艺道路上闯出了一番天地。
在影视人才培养方面,作为国内除北京电影学院外唯一一所电影全学科本科院校,青岛电影学院已经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成为青岛影视产业文化人才培养基地。
为更好地规划青岛影视基地未来三年的发展路径,2024年4月,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布《高标准建设青岛影视基地三年行动计 划(2024年—2026年)》,推动“影视+”要素融合发展。近年来,网络微短剧凭借快节奏、高密度、强情绪等“短小生动”的叙事特点,成为网络视听产业快速崛起的“新赛道”。去年4月,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北方微短剧影视基地(青岛藏马山)正式启动,展现出其强大的拍摄能力和高效的运营模式,接待勘景、拍摄剧组不断,正成为短剧赛道中的主力军之一。北方微短剧影视基地的建立,弥补了青岛在短剧、中剧及微短剧等腰部内容领域的空白。
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优秀电影在青岛诞生,它必将持续为中国电影票房增长注入强劲动力,在电影产业的发展道路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电影盛事重塑城市DNA
放眼全球,文化盛事与城市发展从来都是相互成就的关系。戛纳凭借电影节从法国小渔村变身为世界电影圣地;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每年为当地经济贡献超过2亿加元;柏林电影节更是德国统一后重塑首都文化身份的重要推手。
青岛举办华表奖,同样暗合了这种“文化驱动城市升级”的逻辑。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融合了文学、美术、音乐等诸多元素。众多优秀电影作品在华表奖的舞台上汇聚展示,将极大地丰富青岛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与电影艺术的深度接触,市民们能够领略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电影所传递的多元价值观与情感世界,提升文化鉴赏力和审美水平。
通过高水准的活动组织、配套的文化交流、民众的广泛参与,青岛有机会向世界展示其作为“电影之都”的独特魅力,也为中国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探索新路。华表奖的落户将把“电影之都”的IP深度植入青岛,未来提到中国电影,观众脑海中将自然浮现青岛天际线,这种认知占领具有不可替代的商业价值。
可以预见,当华表奖的星光洒向青岛后,那些被激发的文化能量将继续在青岛生长,推动这座城市在建设“电影之都”的征程上走得更远。这或许就是华表奖给予青岛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