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评论|中山:以劳模精神为帆,航向高质量发展新蓝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5 15:09:00    

来源:【中山日报】

在中山的产业一线、科研高地、民生阵地与扶贫前线……中山劳模用行动回答着同一个时代命题:何为劳动者的价值?是加油站里21年如一日的技改攻坚,是30年将家居产品送上太空的极致追求,是诊室里温暖掌心的健康守护,是10年扎根七村的脱贫誓言……这些闪耀的个体背后,是中山培育劳模、尊崇劳动的制度光芒——当匠心与奉献成为城市精神的底色,当创新与担当融入发展的血脉,这座城市便拥有了最坚实的奋进力量。

中山劳模的独特价值,在于将个人匠心转化为群体动能。杨应标创新工作室培养出60多位技师,杜裕宁等骨干独立带队攻坚;石正兵的科研团队汇聚博士硕士,与高校共建实验室,形成“一人创新带动一群人突破”的滚雪球效应。这种“传帮带”机制,让匠心精神超越个体,成为企业乃至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从医疗健康到脱贫攻坚,从技术创新到民生服务,中山劳模用行动证明:奉献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到“多做一点”的坚持。杨应标工作室里深夜亮着的灯光、石正兵实验室里堆积如山的实验样品、严学勤周末加诊的门诊号、林德全驻村日记里密密麻麻的帮扶计划……这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怀,让劳模精神有了触手可及的温度。

劳模的涌现,从来不是偶然。中山致力于构建“培育-激励-传承”的青年成长生态链,从政策层面支持科研投入到将民生项目纳入政府实事工程,中山用制度之光点亮劳动者的奋斗之路:杨应标的技改项目获得“粤油创e星”大赛支持,石正兵的科研团队享受人才政策红利,严学勤的儿童健康项目成为民生工程,林德全的扶贫实践得到组织保障……这些举措不仅为劳模提供了干事创业的“充电桩”,更在全社会树立了“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价值标杆。

更值得肯定的是,中山将劳模培育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杨应标的环保技术服务绿色转型,石正兵的航天材料反哺高端制造,严学勤的健康管理守护人口质量,林德全的扶贫经验助力乡村振兴……这种“以劳模精神引领产业升级,以创新成果反哺民生福祉”的路径,让劳模精神不再是橱窗里的荣誉,而是融入城市肌理的发展动能。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山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劳模精神的引领。当每个劳动者都能像杨应标那样“在岗位上找问题、在创新中找答案”,像石正兵那样“在专注中见境界、在极致中见卓越”,像严学勤那样“在服务中见情怀、在担当中见初心”,像林德全那样“在奉献中见品格、在坚守中见信仰”……这座城市便拥有了最深厚的发展底气。中山的实践证明,劳模精神是植根于每个岗位的奋斗基因;培育劳模是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工程。

让我们向劳模致敬,更向劳模学习——以匠心为舟,以奉献为桨,在各自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奋斗篇章。这,才是对劳模精神最深刻的诠释,也是中山迈向未来最铿锵的誓言。

本文来自【中山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