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重庆作答“城市之问”的3个关键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0 11:39:00    

8月18日召开的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这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党中央赋予重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独特使命,重庆城市工作进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阶段,重庆城市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结构性问题。

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这不仅是重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最新部署的务实之举,更是在即将迎来直辖三十周年的关键节点上,这座拥有34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主动求变,推动城市能级跃升的关键抉择。

重庆作答“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城市之问,其核心要义凝结在3个关键词之中:高水平,现代化,人民城市。

▲8月19日,中共重庆市委六届七次全会精神解读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关键词:高水平

何以必须“高水平”?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作出“两个转向”重大判断:城镇化由“快速扩张”转向“稳步发展”,城市发展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换言之,城市靠“摊大饼”就能增长的时代结束,今后比拼的是“绣花功”。

作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重庆必须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上率先破题,必须与时俱进调整发展理念、方式、动力、重心和方法,在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中开辟工作新局面。

高水平,首先是落实国家战略的使命所系。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渝视察,赋予重庆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两大定位”。重庆要服务融入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重大战略,只有“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才能夯实“支点”与“枢纽”功能,打造更多“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高水平,亦是城市转型发展的内在需求。

当前,重庆城市工作已迈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阶段,具体表现为“四个转向”:城市发展从粗放低效转向集约高效,城市治理从条块分割、城乡分离转向整体智治精细化为主,城市动能从房地产驱动转向科技、产业、文化赋能驱动,城市风貌从偏重局部缺乏协调转向整体大美更具特色。

高水平,更源于超大城市治理的严峻挑战。

超大城市治理存在超大规模性、高度复杂性、快速流动性以及多维风险性等特点,是世界性难题。重庆兼具大山大水的独特魅力,也面临着“大城之困”:中心城区高楼林立、桥隧纵横、管网密布,构成庞大复杂的城市运行系统,安全韧性要求极高。这就要求重庆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预控,持续完善直达基层末梢的城市安全风险全量闭环智控体系,确保城市日常运行高效、极端状况下安全可控——而这,正是高水平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关键词:现代化

“现代化”落脚何处?

治理现代化,为城市植入“会思考”的大脑。推进治理数字化,是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有效途径。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要求顺应数智化趋势,创新治理理念模式手段,这为重庆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指明方向。目前,重庆紧扣数字重庆建设“1361”总体部署,已建成全国首个“一体建设、三级贯通”的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全会更进一步提出“持续优化AI+市域开源生态”。政府搭台、社会唱戏,企业、高校、个人开发者都可调用脱敏数据做算法、跑场景,这将推动重庆在人工智能时代跑出超大城市治理“加速度”。

空间现代化,以全域统筹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立足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特殊市情,全会提出要着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构建“一核引领、多点支撑、协调发展”城镇体系,依托中心城区打造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加快建设城市副中心和区域中心城市,深入推进以区县城和中心镇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

产业现代化,把创新植入城市内核,让“制造”变“智造”。重庆正加速由“制造大市”迈向“智造强市”。全会提出,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全方位植入城市内核,突出产学研结合、龙头企业带头、西部金融中心赋能,“四侧”协同促进“四链”融合打造创新综合体,加快走出一条以产业创新引领科技创新、实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子。

干部现代化,能力升级须与城市能级同频共振。全会强调,要全方位推动党员干部顺应城市发展阶段转变、加快锤炼增强管理服务新能力新本领。只有持续加强城市工作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建设,才能为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提供人才保障。

▲渝中区大溪沟街道和雅苑小区通过对老楼栋进行改造升级,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关键词:人民城市

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现代化城市”,今年则首次鲜明加入“人民”二字,变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这一变化的背后,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进一步凸显:一切发展为了人民。

让群众有感。“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须贯穿城市规划、建设、运营、治理全周期。要突出群众所愿即城市所向,以“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为牵引,有序推进老旧小区、老旧街区更新改造,加快补齐城市功能短板。此外,城市更新要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发力,注重构建可持续的投融资体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坚决杜绝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

让城市有魂。文化孕育城市吸引力、亲和力与竞争力。要厚植城市人文底蕴,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城市精神,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化风成俗;以改革完善文化政策体系,繁荣事业、壮大产业,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取得更大突破性进展,把软实力转化为硬支撑。

接下来,重庆将立足本地、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以文润心、化人、惠民、兴城,打造新时代文化强市,让新重庆自然美与人文美交相辉映、国际范与巴渝味完美交融,在展示新貌新颜时留存乡愁记忆,在赢得大流量中澎湃正能量,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国际传播力。

高水平是路径,现代化是标准,人民城市是最终目标。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是重庆对城市之问的响亮作答。正如全会所号召,这是“必须共同扛起的时代使命和共同奋斗的崇高事业”。这场关乎民生温度、城市未来的大会,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庆篇章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重庆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