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民间传说与历史故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0 09:45:00    

#河北身边事#​#唐山头条#​#开平区#​

感恩遇见,您可以点下“关注”,每天了解各地地理和人文。

一、古石城与牤牛治水的传说

开平区冶里村西南的古石城遗址,据传为殷商时期所建,辽代以前已具规模。古石城因邻近陡河与沙河交汇处,常受洪水威胁。传说中,当地官府为保护城池,堵塞沙河入陡河口,导致下游水患频发。村民“牤牛”挺身而出,带领民众改道疏通河道,最终累病身亡。为纪念其功绩,村民将其葬于沙河北岸高地,此地得名“牤牛坟”,至今仍是当地重要的历史地标。


二、李闯王与帅甲河的豆腐脑传说

明末李自成率军途经开平东面的石河村(今帅甲河村),在古槐树下挂甲歇息,连食数碗当地豆腐脑。为安抚民心,李自成下令以“家家门口摆豆腐脑”为标识,承诺义军不扰民。此举使村民免遭兵祸,村名因此改为“帅甲河”,并流传“石河的豆腐可救命”的俗语。


三、填仓节的仓官传说

开平区传统节日“填仓节”源于纪念一位无名仓官。相传古代北方大旱三年,仓官私自开仓赈灾后自焚殉职。此后每年正月二十五,百姓以草木灰撒粮囤形状,放置五谷杂粮,并捏制面灯祈福,象征五谷丰登。此习俗延续至今,成为开平重要的农耕文化象征。


四、薛礼征东与岔道村

唐朝名将薛礼(薛仁贵)征东凯旋时,曾在开平岔道村安营扎寨,此地因此得名。村内原有古庙与唐槐,虽庙宇毁于文革,但古槐至今留存,成为薛礼驻军的见证。


五、半壁店村的由来

半壁店村因先人在此开设半间店铺而得名。该村以现代发展闻名,1992年村支书韩振国代表村民捐赠10万元支持航天事业,成为全国劳模典范。


六、陈庄村的贾姓渊源

陈庄村原为夏庄子陈姓家族的花园,由贾姓看守。乾隆年间陈家衰败,贾姓购得庄园并发展为村落。村中曾以花卉产业著称,现存古井遗迹印证其历史。


七、栗园高跷会的百年传承

栗园高跷会始于清光绪年间,以“武高跷”技艺闻名,融合武术动作与戏剧表演。其独特之处在于以鼓点指挥,而非传统唢呐,表演难度极高,如“卧鱼儿”“三翻”等动作需深厚功底。该艺术形式历经战乱与文革中断,1987年恢复后成为冀东民俗文化瑰宝。


八、“填不满的开平城”与建昌营

开平自古为商贸重镇,明代设卫后更趋繁荣,民间流传“填不满的开平城,拉不败的建昌营”谚语,形容其物资集散能力。建昌营(今属迁安)与开平并称京东四大名镇,两地因商道紧密关联,形成互补的经济格局。


九、玉清观的道教渊源

开平玉清观始建于宋代,供奉道教三清神像,明代重建后成为北方重要道场。观内曾有“一气化三清”匾额,1976年毁于唐山大地震,2003年易地复建,现为京东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


十、沙河改道与“假河”地名

古石城西侧的沙河因改道形成洼地,积水成湖,人称“假河”。1958年后逐渐淤积为耕地,但地势低洼,雨季仍现水泊,成为当地地理变迁的活化石。


以上传说与故事,既展现了开平区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反映了民间智慧与自然抗争、信仰传承的交织。

谢谢您耐心阅读,谢谢您点赞、收藏,小编难免有疏漏,期待您的评论和补充,小编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