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续写健康西藏建设新辉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5 11:31:00    

2020年,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立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提出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医疗卫生是强边固边的“民生基石”,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指引下,西藏卫生健康事业再次迎来跨越式发展,健康西藏建设正以更加恢宏的气势“昂首迈进”。

健康相托:

架起边疆连心桥

亚东县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西南部,东与不丹接壤,西邻印度,是全国“十大边陲重镇”之一。

一大早,亚东县中心医院内科白玛曲宗主治医师早早到达工作岗位,开启忙碌的一天,这已经是她扎根这片土地的第12个年头。白玛曲宗并不是本地人,从学校毕业后,她毅然选择奔赴边境地区,为守护当地群众健康贡献自己的热血青春。

白玛曲宗刚到亚东县时,被分配到堆纳乡卫生院工作。“刚到卫生院时,算上我,临床医生才有2个人,典型的病人多、医生少。当时条件特别艰苦,有时候用电都无法保障。”白玛曲宗说,“现在条件好了,卫生院有八九名医生,可以满足周边群众的医疗需求。”

乡镇卫生院是强边固边的“前沿哨点”。白玛曲宗到县人民医院工作后,依然放心不下堆纳乡的父老乡亲,便牵头负责堆纳乡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累计签约居民1400余人,重点覆盖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群体。每次下乡,她不仅为群众开展健康教育、测血压、调整用药,同时还宣传门诊慢性特殊疾病、医保报销等方面的政策。

65岁的顿某患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多年,曾因擅自减少药量导致血糖波动。白玛曲宗多次为其定制方案,每月电话监测其指标。如今,老人血压、血糖稳定,药费支出减少近三成。“在家门口就能管好病,太省心了!”顿某说。

林芝市察隅县地处西藏东南部,与印度、缅甸接壤,具有边境线长、人口居住分散、面积大等显著特点。驻地部队的医疗服务保障工作一直是当地卫生健康部门的“头等大事”。为方便官兵就医,察隅县组织县人民医院与驻地部门签订协作协议,开通部队官兵就医“绿色通道”。目前,该院累计接诊官兵3100余人次,完成官兵体检3000余人次,在雪域高原的边境线上,架起了“军民同心、共守边关”的健康连心桥。

察隅县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邱远智说:“军人守卫我们的边疆,我们就要守护好军人的健康。”

强边固边,正是靠这些扎根边境的军民和在背后默默支持他们的医务工作者。

医疗援藏:

众人拾柴火焰高

曾经,由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制约,西藏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缺医少药是常态,群众看病就医困难重重。在基础薄弱的情况下,仅靠自身慢慢发展难以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

自2015年起,中央组织部牵头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举全国之力支援西藏。10年间,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省份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医务工作者,跨越千山万水,毅然踏上雪域高原,一茬一茬深情接力,为西藏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力量。

“西藏不只是西藏人民的,也是全国人民的。西藏同胞有需要,我们便义无反顾。”2024年7月底,上海市普陀区利群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张巍结束了为期一年的援藏工作,回首援藏岁月,他说这段经历是他最宝贵的财富。

2023年7月,张巍与其他两名医生一起前往亚东县中心医院进行驻点帮扶。刚到医院那天,还没有正式报到,急诊便送来一名呼吸心跳骤停的坠落伤患者。3个人来不及换上工作服,便立即投入到抢救中。

边疆医疗资源有限,急危重症救治直接关系群众生命安全。张巍刚到医院时,发现医院急诊资源有限,医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于是,张巍着力提升急诊救治能力,优化急诊救治流程,对急诊医生进行气管插管以及呼吸机使用培训。同时,加强胸痛中心及卒中中心建设,申请溶栓药物及数种急需的急诊抢救药物,争取在第一时间让病人转危为安。援藏一年的时间,张巍抢救急危重症患者80多名,还带教出一支富有战斗力的急诊团队。

10年间,雪域高原见证了这样的壮举——17个对口支援省市选派10批共2000多名“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他们如星星之火散落在雪域高原,为当地培养“带不走的医疗队”,“以院包科”构建功能完备的医疗体系,集全国之智,满足高原之需。自2021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受援范围拓展至13家重点县人民医院,截至目前,部分县已可以实施开颅、髋关节置换、腰椎脊椎手术等难度较大、风险较高的手术,县级医院诊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2024年10月22日,那曲市聂荣县中心医院手术室进行了一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和静脉曲张术。在麻醉医生的帮助下,该院外科医生顺利完成手术,这是聂荣县第一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填补了当地无法独立开展该类手术的空白。患者玉某说:“县医院的技术水平发展真快,以前都要转到拉萨、那曲的大医院去做这种手术,没想到现在在家门口就完成了。”

洛扎县位于山南市西南部,是西藏21个边境县之一。近年来,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的无私帮助下,援藏专家不仅给洛扎县中心医院带来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更通过“传、帮、带”,培养出扎根边境的医疗骨干50余名。洛扎县中心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医院能独立诊治的病种从2021年的170种拓展至如今的213种,不仅常规诊疗更加规范和优质,在微创外科手术、开颅术、膝关节置换术等关键领域也取得多项技术突破,填补了医疗技术空白,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谭相东说:“稳藏治藏、富民兴藏,依靠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无数援藏干部的倾力奉献以及本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艰苦奋斗,西藏的卫生健康事业才有了如今的‘众人拾柴火焰高’!”

筑牢基石:

锻造高原“守门人”

保障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夯实基层治理基础是关键。在医疗卫生这一民生领域,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是最根本保障。

60年前,西藏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近乎空白,缺医少药是高原群众健康的“拦路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开启了医疗卫生事业的振兴之路。特别是近年来,西藏将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健康西藏建设的核心工程,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强根基”多管齐下,全力打造一支“留得住、用得好、技术硬”的高原健康“守门人”队伍。

2012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当年全自治区基本实现了“1村2医”的目标。2021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印发《西藏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方案》,针对乡村医生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创新性政策和措施,村医队伍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同时,西藏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学历升级教育、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截至2024年,全自治区共有5222个村(居)卫生室,均达到《西藏自治区基本医疗有保障工作标准》,目前村卫生室在岗职工10153人,其中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总数为9658人(乡村医生9354人、卫生员304人)。

经过不懈努力,西藏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持续优化、素质显著提升。从“赤脚医生”到专业医疗团队,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蜕变,为高原群众筑牢了健康基石。展望未来,在新的历史征程上,西藏将继续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断夯实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根基,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健康西藏、续写雪域高原新辉煌提供坚实保障。

图片

文:健康报记者 吴少杰

编辑: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图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