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高新区芳草街街道蓓蕾社区,有一所“没有围墙的社区大学”——C-School。这是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于去年9月在高新玉林片区设立的教育创新实验计划,首届16名学生来自该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他们已在此完成大二上学期的学习生活。
学生们与专业教师和行业导师共同深入社区开展探索和创造:他们走访社区居民,创作在地生活绘本、发起参与式艺术项目和公共空间微更新。
在这场教育实践与城市空间的“跨界”中,有多方力量——高校提供产学支持,社区贡献在地经验,规划师带来系统思考,社会企业注入创新活力,让这场“跨界”从物理空间的开放共享,延伸至教育变革的自发生长。

学生们正在学习和讨论

C-school内,用学生、教师卡通形象制作的创意展版
①
因缘际会下的“无围大学”
4月初的一个上午,红星新闻记者来到位于蓓蕾东巷3号院1幢的C-School。院子里,社区的嬢嬢大爷搬来长木椅晒太阳;一窗之隔的教室内,学生们正在为社区咖啡店设计新Logo。
故事,始于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院长刘一沛与一群青年教师的教育创想。
这位“80后”院长曾从事城市产业规划和企业战略咨询工作,2018年主持学校工作后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职业院校的学生找到学习的意义感?在他看来:“学生需要的不只是技能,更是与社会建立真实连接的能力。”
一开始,学校希望通过将社会组织引进校园,“把社区营造的最佳实践带入学校”。但在实践中刘一沛发现,“社会组织在城镇居民社区形成的模式和经验不完全适用于学校场景,学校需要走进社区,在参与社区营造的过程中实现方法的转译和适配。”
他把这个计划实现总结为“几个老师在一个苍蝇馆子的一场谈话和一栋‘老破小’的因缘际会”。
2023年,青年社区规划师杨迎琦和她创立的“大城小村”团队,在成都高新区芳草街街道蓓蕾社区打造了集菜市书屋、教育基地、轻食咖啡、社区商品售卖、青年创业空间于一体的社区公共空间“搭伙儿CHAOS”。

搭伙儿CHAOS内,制作饮品的吧台和供顾客休憩的空间
通过杨迎琦的牵线搭桥,刘一沛萌生了更大胆的想法:将教学点直接设在社区,创建真正的“无围墙大学”。
就这样,刘一沛联合“大城小村”对蓓蕾东巷3号院一栋闲置的六层老楼(前国企职工宿舍,后成为群租房)进行了改造:底层开放式教室、中层学生宿舍、顶层艺术家驻留区。这种空间布局本身就是一个隐喻——教育应与社区血脉相连。
去年9月,这所隐于老社区的特色大学正式开学;10月,经过师生双向选择,第一届17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入驻“新校园”。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在玉林设立的首个创新教育实验班C-school
②
第一堂课:NPC发布任务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大二学生刘贵晗至今仍清晰记得,初到C-School时的感受:没有气派的校门,没有高大的教学楼,学院的标识仅以一块朴素的红色条牌低调地悬挂在入口处。
“完全颠覆了我对学校的想象。”他回忆道,“更像一个充满活力的设计工作室。更奇妙的是,你根本分不清哪里是校园的尽头,哪里又是社区的起点。”
正是这种模糊的边界感,让这个未来的设计师感到莫名地兴奋。他说:“我逐渐明白,这才是设计教育该有的样子——不是困在象牙塔里,而要扎根于真实的生活土壤。”

刘贵晗接受采访
学院视觉创意中心主任罗晓梅是C-School授课老师、统筹人。她告诉记者,C-School彻底重构了课程体系,学生每学期要完成3-4个主题工作坊,每个工作坊由一到两位老师统筹,设置由浅入深的递进任务。比如“图形与插图工作坊”,前期通过小任务,完成插图的基本表现形式与创作媒介的探索,后期结合社区场景完成插图创作及应用,“学生需要明白设计为谁而做、为何而做”。
教学团队,则由五位“课程主任”和多位行业导师组成。这些行业导师如同游戏中的NPC,在主题工作坊中发布任务、验收成果。
杨迎琦就是首位发布任务的“NPC”——在“图形与插图设计工作坊”课程期间,她以“邻居”为主题设计了首堂实践课:学生们需要深入社区,用插画记录爱说英语的泊车小哥、精酿啤酒店主、街头理发师等有趣的人、店、场景。

C-school内的工作坊
刘贵晗选择了学校旁的社区肉铺作为观察对象。回想起初次接触的窘迫,他忍俊不禁地表示:“那真是手足无措的开场。老板一脸茫然地看着我,完全不明白这个突然出现的年轻人想干什么。”
为了拉近距离,“我每天都去买胡萝卜、黄瓜这些能生吃的菜,就站在摊位边啃,活像只兔子”。就这样,两个人慢慢变成了可以聊天的朋友。
七天的密集创作后,全班共同完成了红色封面的《“C”边打网》社区绘本,分为人物、宠物、店铺三大板块。“这是我们第一次真正走进社区,用设计语言记录一个地方的灵魂。”
这本社区绘本在麓湖市集创下2000多元的销售纪录。“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作品被真实的人群使用,这种冲击难以形容。”刘贵晗说。

学生制作的《“C”边打网》社区绘本
除了市集,《“C”边打网》还在“搭伙儿CHAOS空间”的店铺区域进行售卖。“它已经成为成都社区的伴手礼,几乎来参观的人都会带一套。”空间主理人冯欣雨说。采访当天,在店绘本已暂时售罄。
学生的插画也在蓓蕾社区的“无边界美术馆”常态化展览,每天都有无数的人驻足、欣赏。“以前在学校做的海报,十有八九只是作业。在这里,我们的作品会真的张贴在社区各个角落,接受居民的评价。”刘贵晗对这个变化印象深刻。
“这些是鲜活的生活教材。”杨迎琦指着墙上的作品说,“学生们要完成不下10次深度访谈,才能设计出一张海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比PS技巧更重要的东西——读懂人间烟火。”

绿色展墙
罗晓梅特别强调“完整的设计工作流程”——学生不仅要会设计,还要懂如何将设计合理地落地。“只有亲手触摸不同纸张,亲历印刷流程,反复基于真实任务不断训练、打磨,才能更好理解什么是有用的、可落地的设计。”
③
破壁:让教室消失在社区里
在刘一沛看来,“没有围墙的大学”不止于物理空间的开放,更是一种教育与社会的有机融合。
他认为,职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普惠型教育,信仰的是“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这里的“人人”既包括全日制在校生,也包括终身学习背景下的全体人民。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院长刘一沛接受采访
在这样的实践中,整个社区都成为一个活态课堂。罗晓梅指着巷口的杂货店说,“那个手写价目表比任何教科书都更能诠释‘适老化设计’的要义。”
在她看来,优秀的社区设计未必需要多么专业,但必须能解决问题。她举例说,学生们设计的垃圾分类指南和路标指示牌之所以能真正投入使用,是因为连社区里的嬢嬢大爷都能轻松看懂。
开放式教学资源也打破了传统校园的围墙,让教育真正走进社区生活——几乎每周都会举行的“Open-C”活动,是实验班的特色课程。不同于传统的专家讲座,这个开放课堂的讲师可能是隔壁的咖啡馆老板、社区手艺人,甚至是学生自己。
有时,“Open-C”活动会设置在“搭伙儿CHAOS空间”里,讲座向周边居民开放。“几乎每次的讲座都会爆满,居民要求加票的情况时有发生。”冯欣雨笑道。
学校教育以更开放的姿态进入社区,让“人人”相互赋能,社区从日常生活的功能单元进化为学习型社会的基本细胞。

搭伙儿CHAOS内景,顾客在店内看书、饮用咖啡

蓓蕾社区街巷一角
青年参与正在重塑社区面貌,社区也在兑现当初的承诺。去年年底,蓓蕾社区启动蓓蕾东巷街区改造工程。蓓蕾社区党委书记张晓静介绍,社区工作者与街道干部组成联合工作组,逐户走访低端业态经营者,耐心劝导转型升级。令人欣喜的是,许多店主在了解改造规划后主动配合转型。一家设计公司率先租下5间临街店铺,投入近百万元进行整体改造,灰扑扑的杂货铺摇身变成了充满设计感的复合空间。
违章建筑被有序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精巧的“街边展览馆”。这些改造而来的微型文化空间,未来会定期更新展览,让艺术融入日常生活。
这些变化像投入水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益民菜市主动升级了门店形象,刘一沛更是加大投入,将一处闲置空间改造成印刷工坊:既是学生的实践基地,也是文创产品的生产车间,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

与搭伙儿CHAOS一墙之隔的益民菜市
创新的“社区合伙人”机制应运而生:政府负责硬件改造和环境提升,企业提供真实项目和就业机会,学校输送创意人才,居民则成为最接地气的“生活导师”。“就像俄罗斯方块游戏。”张晓静比划着,“每个主体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最终拼出一幅完整的社区发展图景。”
④
微妙而真实的蜕变
事实上,这场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首期20人的班级中,3人在开课前退出,1人因个人原因中途放弃。“要打破十几年养成的老习惯确实不易。”罗晓梅坦言。真实项目往往有严苛的截止日期和修改要求,而教学需要包容试错。教师团队也需要持续与社会资源磨合。
评估体系的创新也面临挑战,实验班采用“行业导师评分+社区项目反馈+教师评价”的多元考核,虽然通过“学分置换”暂时解决与传统体系的衔接问题,但长期仍需更系统的制度设计。
被问及教育成效时,所有参与者都强调真正的改变需要时间沉淀。然而,细微的变化已如春芽破土般令人欣喜。
“曾经我以为社区只是居住场所,现在明白这里承载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和流动的人情味,设计就是要读懂这些故事。”刘贵晗观察到同学们从“完成作业”到“解决问题”的思维转变,“这种变化虽微妙却真实”。

蓓蕾社区街巷一角
罗晓梅更看重对学生自身形成的影响。
“我们证明了教育不必追求轰动效应,而应如春雨润无声。”刘一沛展示着学生设计的防水价签——简单的塑料膜上印着日历,却解决了雨天字迹模糊的实际问题。摊主说:“这个好,下雨天字也不会糊。”
他突然笑起来,说道:“你知道吗?现在嬢嬢们会主动和学生说‘小妹,帮我看看这个设计颜色咋样’——这就是我想要的‘无围’。”

随着“搭伙儿CHAOS空间”实现完全独立运转、街区环境焕新、新型教育生态形成,这场实验的影响正在多维显现。
访谈尾声,刘一沛站在学校门口的展览墙边,他看着学生们与居民讨论新的公共标识设计。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就像这场“无围”实验投下的影响——
或许正如他所说:“教育的真谛,是让年轻人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自己与世界的连接方式。”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摄影记者 杨译焮 部分图据受访者
编辑 于曼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