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互动中触摸文化密码 体验“江湖共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11:12:00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安俐 杨月

“燕云十六州”,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这频繁出现在史书和武侠小说里的名称,厚重而又悲怆。当《燕云十六声》地图上的山河轮廓与史书中“燕云十六州”的疆域逐渐重合,充满刀光剑影的武侠江湖在每一个用户面前展开。

了解到主章故事中的重要的考据文物大历铜钱,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不少网友留言:“大历铜钱只是个载体,真正需要看的是这段历史啊!@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次剧情让历史具象化!”留言下很快积累了大量点赞,一次“游侠”经历,唤起了解那段历史的冲动,是不少网友的真实体会。在主创团队看来,这恰恰是初心和反馈的“双向奔赴”。

在“武侠世界”感受历史的风

在如今一些历史感较强的游戏当中,历史不再只是被“展示”的背景和画面,用户还可以参与到历史进程中来。

《燕云十六声》很多设计均取材于严谨考据的真实历史。主创团队章岚告诉记者,在开封采风期间,团队的工作模式是白天逛博物馆,晚上做PPT。“我们会把白天看到的建筑、文物、民俗、当地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等汇总起来做成PPT,每天晚上开会讨论,哪些元素、故事能够用在场景搭建里。”

比如,为了再现唐宋时期的市井生活,让玩家能够沉浸式体验到开封城最为繁华的历史场景,设计之初,项目组进行了充分的实地考察,并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古代绘画,对街道上的行人、店铺和市集摊位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同时将开封城的标志性建筑如虹桥、樊楼、大相国寺等进行艺术化的还原,终于呈现出“还原《清明上河图》”的神奇效果。

“镇守白头城”章节,讲述的是大唐孤军安西军及其将领郭昕的故事。主线故事“麻布袋”,则是讲述大唐老驿卒将棉花种子带回长安的故事,考据自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大历元宝”。支线奇遇“神秘的借条”,取材于国宝级文书《杨三娘举钱契》。

《燕云十六声》中的许多任务和设定都来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比如玉门关区域的任务“问渠几许”,就讲述了数代人挖掘堪称中国第三大工程奇迹的“坎儿井”的过程。“这个设定来源于一次采风中的发现。在新疆,这些大大小小的坎儿井在农业现代化的今天仍旧发挥着它的作用,守护着新疆的绿洲。这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集体主义精神正是我们代代传承的。”章岚说。

海量文本背后,这种传承历史文化的严谨方式赢得了用户的大量好评,有网友这样评价:“这是一次有门槛、有密码的体验。这门槛是我们生存繁衍的中华文化,这密码是我们曾经读过的每一页书。”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广播电视学院副教授郑石认为,很多互动能让用户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充满历史互动感。用户从中了解到许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燕云十六声》将历史场景转化为可攀爬的城墙、可互动的烽火台,玩家通过类似‘跑酷式轻功’的操作,将肌肉记忆、认知记忆与文化符号进行绑定,形成比文本记忆更持久的认知留存。”郑石说。

撑起时代的不只大角色,还有小人物

《燕云十六声》河西版本,聚焦的并非王侯将相,而是江湖草莽。剧情主角名叫麻布袋,他的生平事迹中写着“他是一个没有目标、只会被别人牵动的人”。麻布袋这个角色看似普通甚至有些“懦弱”,但他为了朋友的诺言,为了完成送回棉花种子的使命,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他在绝境中表现出来的坚韧、对家乡的深情和眷恋,让他不逊色于任何一个真正的英雄。”“相比于大人物,我反而更容易跟这个小人物产生深深共情,也深刻理解了侠义精神的真谛。”……网友们很多留言都是围绕麻布袋这个小人物的。

《燕云十六声》河西版本跳脱出了传统武侠故事“以武犯禁”“江湖恩怨”的叙事框架,转而去聚焦历史中的小人物。无论是以历代人心血铸就的坎儿井,还是孤身一人“窝窝囊囊”的小人物刘三杨,皆非传统武侠故事中会重点呈现的人物类型。

“在其他同类型产品中,玩家觉得在叙事里没有被重视,可能是因为叙事本来就没有脱离本来的框架,玩家还是在扮演他自己。但在河西版本中,你其实是在参与一场舞台剧,你扮演的是里面的一个个小人物,正是这些小人物,构成了历史。”主创团队成员们回忆,通过他们的视角去感受主题,就已经脱离了之前的叙事框架。而在河西故事的结尾,主创们会给出一部分与用户切身相关的重要信息,比如为什么他要来河西,为什么要去了解这些历史。

大人物和小人物的互动和共振,也是《燕云十六声》的亮点之一。在内容设定中,郭昕是安西最后一任节度使,因为唐末战乱,河西与中原音信隔绝,成为了一块“飞地”。用户在关卡中,能了解这段历史和安西最后一支军队的故事。在战斗中,郭昕的第一阶段是老将形态,他已经有些神志不清,很疲惫了,但依然在用仅有的力气,践行守卫大唐的信念。第二阶段,则是一个壮年的安西军将领被唤醒了,大家会在战斗中逐步了解人物故事。

“在这些小人物的世界里,没有天降伟力与绝世大侠,只有属于小人物自己的蜕变史诗与光辉时刻。创作团队愿意为塑造小人物去花费心血,这体现了一种可贵的尊重和真诚。”郑石说。

共同的文化基因是认同和理解的基础

传统文化的传播,有很多载体。近年来,关于游戏与传统文化传播传承、文化认同的关系的讨论越来越多。

郑石认为,游戏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是技术文明与历史文明的创造性对话,也是文化传播与价值重塑的全新路径。“游戏作为数字时代的‘文化转译器’,突破了传统文化静态传播的桎梏,通过沉浸式场景与交互叙事激活文化基因。例如《燕云十六声》将解谜与武侠文化深度融合,让玩家在互动中感知历史的温度,理解文化的深度,有效提升了青年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郑石说。

“长安是刻在中国文化基因里的一个词,但我们不想再去刻画盛唐景象,因为它可能和开封有重复,而河西是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它是大漠苍凉,边塞孤烟,所以我们想以河西去侧写长安。”主创团队回顾场景设置的思路,“经历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河西也与中原失去了往日的频繁联络,但人们的心中依然有着美好的盛唐,有一个永远的长安。以此为基础,我们提炼出了‘回家’这个概念,然后又从唐朝浪漫的时代氛围发散,延展出了‘诗’,最后二者都会在新版本中展现”。

除了情感意象的设计,还有很多网友认为,喜欢《燕云十六声》也缘于良好的审美体验。“纵观《燕云十六声》等优秀作品,很多都在音乐、服饰、建筑等领域探索中式美学的表达方式,让用户在产生心流体验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中式美学的魅力。”在郑石看来,越来越多被广泛传播的文化产品里,有蓬勃生长的文化自信。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