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以系统思维护航 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0:04:00    

戴美玲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不仅关乎个体成长,更影响社会长远发展。3月7日,青海省人民检察院联合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妇联、省教育厅等多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揭牌省级“未爱守心”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未爱守心”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的成立正是对强化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协同治理,护航未成年健康成长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那么,为何要特别强调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其深远意义何在?又该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保护体系?

首先,未成年人在认知、情感和社会经验上尚未成熟,缺乏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以及判断力,容易受到暴力、不良信息等侵害。近年来,校园欺凌、家庭暴力、网络诈骗等案件频发,凸显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紧迫性。其次,家庭监护缺位或失当。部分家长缺乏科学教育理念,或疏于管教,或过度控制,甚至存在虐待、忽视等问题,导致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受损、行为出现偏差。青海发布的12件典型案例中,许多问题少年背后都有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第三,互联网的普及使未成年人面临网络暴力、不良信息、沉迷游戏等风险不同程度的存在,对于未成年人价值观的确立具有挑战性。同时,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也使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群体权益保障难度加大。因此,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对于保障个体健康成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彰显法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此次省级“未爱守心”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的成立不仅是对《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贯彻落实,更彰显了青海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思维,即以家庭教育为抓手,凝聚多方合力,构建科学、长效的未成年人成长保障体系。检察院和法院提供司法保障,妇联和教育部门发挥专业优势,民政和团委补充社会资源,形成“司法干预+社会服务+教育引导”的综合治理模式。在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全面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强化家庭教育责任与能力。这种协同机制能够避免过去各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限,真正实现资源整合、精准施策。

家庭教育不仅是“家事”,更是“国事”。“司法干预+社会服务+教育引导”的综合治理模式值得推广,但也应该注意到,家庭教育的优化绝非一朝一夕,需要久久为功。不同家庭面临的问题各异,有的需要法律约束,有的需要心理疏导,有的则需要经济帮扶,对此,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思路,坚持问题导向,做到精准施策,避免“一刀切”。相关部门应建立分类评估机制,坚持目标导向,提供个性化指导方案,确保干预措施切实有效。同时,未成年人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法律、政策、文化和社会资源的全方位支持。也需要政府、社会、家庭持续投入,形成“法治保障+社会支持+家庭自觉”的良性循环。未来,我们仍需在立法、执法、教育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持续创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