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六旬教师成功摆脱“抖僵慢”困扰,帕金森患者重拾生活希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2:55:00    

63岁的退休教师区姨与帕金森病抗争十年,从最初的右手震颤到四肢僵硬、步态失衡,甚至被迫离开讲台。近日,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帕金森病诊疗中心的全程护航下,通过药物调整、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及智能康复训练,她成功摆脱“抖僵慢”困扰,迎来第二次“蜜月期”。专家表示,这一案例展现了多学科协作与全周期管理对帕金森病治疗的关键作用。

患者植入电极后脑深部核团及电极位置三维重建图

十年病程陷困境,精准诊断破僵局

2014年,区姨还只有50多岁,“当时就是第一次发现右手会不自主震颤,慢慢地,做家务的动作也开始慢起来,比如连穿衣服也很难。”仅5年时间,她的病情愈发严重,发展到四肢颤抖、僵硬,步态不稳、夜间翻身困难,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甚至需要家人照料,被迫离开了喜爱的讲台。

区姨辗转多家医院就诊,最后珠江医院神经内科团队通过多巴胺能药物负荷试验确诊其为“原发性帕金森病”。

“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的基石,主要通过多巴胺替代疗法,以左旋多巴为主。但需动态优化方案,以精准地控制病情进展。”该院神经内科主任王青表示,团队采用智能药盒与AI动态监测技术,通过分析患者服药依从性和症状波动数据,将区姨药物疗效维持了5年。

DBS手术重启生命,智能程控破解“开关”效应

随着病程进入中晚期,区姨出现了“剂末现象”和异动症,不自主手舞足蹈,甚是辛苦。其实,这是因为药物起效时长从4小时缩短至1小时。该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郭燕舞说,“对于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只能缓解临床症状,疾病本身仍在缓慢进展。一般而言,药物‘蜜月期’通常5年。当疾病进展到一定程度时,单纯依靠药物治疗无法完全缓解临床症状,此时进入帕金森病的中期。”

随着她服药的频次增加,剂量增加,如异动、运动波动等中期症状出现了,帕金森病典型症状很难持续控制。于是,区姨和家属考虑手术治疗。

随后,珠江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郭燕舞团队为其施行机器人导航DBS手术,将电极精准植入脑深部核团。“DBS就如同给大脑装‘起搏器’,从而达到减轻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目的,让患者迎来第二次‘蜜月期’。”郭燕舞介绍。

术后1个月,薛杉副主任医师启动DBS程控,根据患者日常活动需求设定刺激模式及刺激参数,同时结合神经内科调整的药物治疗方案,经过3次程控后,患者震颤症状改善率达85%,剂末现象、异动症状完全消失,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恢复。

虽然手术让区姨的症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药物还是不能停。珠江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薛杉提醒,帕金森病是需要终身服药的疾病,即使接受过脑深部电刺激器植入手术的帕金森病患者,药物的用量可以减少,但是术后还是需要定期复诊、服药,随疾病进展调整药物、DBS刺激模式和参数,以改善临床症状。

借助AI给患者做步态评估

精准康复,帮助帕友改善症状

在珠江医院康复医学中心,记者看到,VR虚拟现实训练系统正帮助帕金森病患者破解“冻结步态”。区姨一开始走路不正常,特别是迈出第一步时非常困难。一旦迈出去就是一连串不受控制的小碎步往前冲,好几次都差点跌倒。康复医学中心副主任王康玲说,帕金森病患者需要长期管理,通过全周期康复训练延缓改善临床症状,比如物理治疗师指导冻结步态破解技巧,言语治疗师改善低音量言语障碍,作业治疗师进行日常生活能力重建,此外,康复训练引入了VR虚拟现实训练系统,将康复趣味性与科学性结合。

王康玲团队为区姨定制了分阶段方案:术前采用LSVT-BIG疗法改善运动启动困难,术后进行防跌倒步态训练。“帕金森病康复需贯穿全程,我们结合AI评估系统量化训练效果。”王康玲展示数据,目前区姨的平衡能力评分从32分跃升至48分,她摔倒的概率大大降低了。

多学科协作破局帕金森疾病的挑战

面对我国近370万帕金森患者的严峻现状,珠江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学术带头人张世忠教授强调:“从早期药物到中晚期手术,再到全程康复,必须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

据记者了解,目前珠江医院已构建神经内科、功能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科、精神心理科等多学科诊疗体系,并引入AI动态评估系统,通过分析帕金森患者的步态、表情等200余项指标生成个性化报告。“我们的目标是让患者20年病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张世忠教授说。

珠江医院的实践表明,帕金森病治疗绝非“单兵作战”。通过药物-手术-康复的全链条干预,配合AI技术动态优化方案,患者生存期与生活质量可获双重提升。专家也提醒大众,帕金森病呈现年轻化趋势,早诊早治至关重要,若出现静止性震颤、动作迟缓等症状,建议尽早就医评估干预。

文、图| 记者 张华 通讯员 卢钰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