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面试、又是签合同,最后交了费用,却入职无门……日前,西安一男子讲述在“前程无忧51JOB”APP上的求职经历,像是掉进了招聘公司“挖”好的“坑”。

两轮面试签过协议后交了420元“路费”
前不久,家住西安市长安区的年轻人袁某下载了一款“前程无忧51JOB”APP,准备找工作。看到陕西澜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澜悦公司)发布的招聘信息后,对产品质检员岗位有意向,便与公司“王经理”加了微信好友。对方通过微信进行面试,面试过后又告知要二次面试。二次面试通过后,对方说可以入职了,为了签合同方便,让他转到钉钉上交流。在钉钉上,他收到了一份拟录用通知书,随后又让他提供了毕业证、身份证以及银行卡等信息,最后让他在合同协议书模板上填好个人信息,最终“签”了一份合同协议书。
“在交谈过程中,对方说入职后要前往四川培训20多天,培训期间吃住全免,有工资大约5000元,但本人需要垫付往返路费的一半,即420元,并解释说这个费用包括了往返高铁费和车站到培训厂区的包车费。为了避嫌不直接收取,让转给合作的运输公司——陕西迅圣运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迅圣公司),并提供了银行卡号”,袁某的哥哥表示,弟弟没钱,是他给转的钱,可转过去后,公司回消息特别慢,到了第二天,对方干脆将他弟拉黑了。
协议约定的赴厂日期已过,求职落空
袁某提供的“合同协议书”扫描件显示,签署日期为4月16日,双方约定的赴厂日期为4月18日,并明确该时间“不得随意改变”。然而,袁某至今都没有收到来自该公司的赴厂信息。如此一来,白花钱不说,工作也没了着落。
袁某哥哥查询工商注册信息发现,澜悦公司与迅圣公司竟然是同一天注册的,且两公司都有一名股东为魏某婷。随后他根据澜悦公司在“前程无忧51JOB”APP上留的地址信息——西安高新区新型工业园的办公地寻找,却没有找到。兄弟俩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投诉,而在此过程中,当他们再次登录“前程无忧51JOB”APP时,发现澜悦公司又将公司地址标注成了西安沣京工业园。
“我们的诉求很简单,420元要不回来无所谓了,但希望这样的公司不要再以同样的手法害更多的人。我们不能理解,明明公司连地址都不真实,为什么平台还让他们存在?”袁氏兄弟表示,他们已就此向“前程无忧51JOB”平台进行了投诉。
注册地物业:对该公司没有任何印象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查询澜悦公司的工商注册信息,显示其公司地址在西安市灞桥区京都国际3号楼801室。4月23日下午,记者来到京都国际3号楼后,其楼宇的公司索引上却并没有澜悦公司的名字。找到801室,发现门口贴着某美发运营公司的牌子。京都国际小区物业办也证实,801室是一家美发公司。3号楼楼管称,她从未听说过澜悦公司注册在该楼该室,一直以来,但凡公司要注册,都要向小区物业提供相关信息留档,但自己从未收到过该公司的留档信息。
查阅迅圣公司的注册信息,其成立时间的确与澜悦公司相同,均为2024年12月10日,其注册资本同为5万元人民币。不过,由于“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无法联系”,西安市市场监督生产资料生产要素市场管理分局已于2025年2月17日将其列入了“经营异常”名录。
4月23日下午,记者登录“前程无忧51JOB”APP,并搜索到澜悦公司。该公司在首页标注其地址在西安市高新区新型工业园,而后面的“公司信息”一栏,却标注为西安沣京工业园。在与澜悦公司经理王女士联系上后,双方就岗位信息进行了短暂交流,随后记者亮明身份,就注册地址不实以及让求职者“变相交费”等问题提出疑问,但截至发稿时对方再未回复任何信息……
>>律师观点
受害者可报警 平台应及时下架问题店家
一知名律师表示,涉事公司打着招聘的旗号,以培训之名,行骗取袁某的费用之实,后将其拉黑,显而易见,涉事公司目的就是非法侵占袁某的钱财,具有明显的诈骗故意,正如《两高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題的解释》第1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3000元即可认定为刑法第266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此外,《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以诈骗罪论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据此,当诈骗金额达到3000元时,即可构成诈骗罪,可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当然,即使诈骗数额达不到刑事立案标准,即未达到3000元,仍可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9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的,对诈骗分子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对此,受害者可选择报警处理,由警方介入调查。
律师提醒,求职者求职时要时刻提高警惕,擦亮双眼,钱不随便交,身份证不随便给,字不随便签,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也要肩负其监管职责,监管责任不能缺失,比如通过不定期抽查等形式,验明其履责程度,而非采取亡羊补牢式的治理方式,进而构建良好的就业生态。于求职平台而言,平台不妨进一步完善“算法推荐”机制,及时“捕捉”问题商家线索,通过向用户张贴提示、下架问题店家等方式,维护市场秩序,不给无良企业、骗子留有生存空间。
律师建议,当求职者遭遇此类事件时,应当第一时间选择报警,由警方介入调查,如经调查,不构成犯罪的,求职者还可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骗子公司及其负责人退还费用。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佘晖 B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