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记者种菜日记:当我们的铁锹扎进土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07:22:00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汝兮

四月的浏阳大地,泥土在春耕的铁锹下翻卷起湿润的气息。在永安镇芦塘村的田埂上,三个年轻的身影正笨拙却认真地挥动着铁锹:那是我和同事冯启阳、余劭劼奋力开垄沟的场景。我们的身后传来农民大伯的笑声:“你们这些徒弟还没出师啊,这垄沟歪得像蚯蚓哟!”

这场略显狼狈的春耕,正是长沙晚报全新体验式融媒体系列报道《青耕记》视频录制的场景——当青年记者的镜头对准田垄,一场关于乡村振兴与农业强国建设的探寻就此展开。

这个系列报道的起源,始于一次去年的采访。去年,我们在采访中结识了浏阳市永安镇芦塘村姓于的一家人。他们用了8年的时间,跑遍全国,将1000多个老种子品种从消失边缘抢救回来,把抛荒田地变成 “老种子博览园”。“父亲说,现在的菜吃不出以前的味道,是因为老品种快没了。” 浏阳市湾塘盘古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董事长于建起的话像一颗种子,在记者心中埋下了问号:当杂交蔬菜占据菜市场,承载着儿时味道与农耕记忆的老种子还能否在市场上突围,打开销路?当青壮年劳动力逐渐疏远耕种,谁来守护这片土地的未来?

“老品种是宝贵的种质资源,口感好、抗病力强,要种好老种子,关键要找到市场化的转化路径。”湖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种质资源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汪端华的话点醒了我们。全国闻名的樟树港辣椒、华容芥菜、江永香芋都是用老种子种出来的名品。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规划明确了实施路径: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其中要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老种子的保护和种植,一头连着国家种质资源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产增收。这条老种子发展的新路子要怎样走?老种子怎样才能让农民赚到钱?记者决定转换角色,扛起锄头,在芦塘村认领了一亩试验田,扎根、耕耘,将所见所闻所思真实记录,通过“种菜”的小切口,看见农村,对话农业。

动人的故事正在田间地头发生:72岁的于大爷手把手教我们使用旋耕机。连续劳作几个小时后,他看起来仍比我们力气足。我们即使是筋疲力尽,也要赶在寒潮来临前,将这一垄地的种子种下,这就是“不误农时不负春”的坚持。蹲在水渠边,我们和老农们算起了“收益账”,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紧缺,请老农们来耕种比租用农业机械贵得多,这一亩地的老种子蔬菜得怎么卖才能不亏本……

晚风送来湿润的泥土香,远处传来拖拉机归仓的轰鸣。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们将用镜头记录劳作现场,用奔走联络各方资源和互联网途径努力打开农产品销路,用深度报道挖掘老种子种植里的“科技范”和产业链发展的新价值。我在采访本上记下新的待办事项:下周要去种下辣椒秧,下个月要带农业专家来田里查看种苗情况并指导技术改良,还要跟合作社设计蔬菜销售包装……

田埂上的课堂,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农事。以前写农业报道,数据和政策信手拈来,直到亲手埋下种子时我才明白,每一颗老种子的存续,都连着土地的呼吸、农人的汗水和市场的脉搏。农业强国蓝图的实现,得靠每一颗在泥土里扎根的种子,得靠年轻人蹲下来与土地对话,得把“强国规划” 化作脚下的春泥,在田间地头寻找破题的答案。

此刻,土壤下的老种子正努力破土而出,而我们,正等待着见证——当青春与土地共振,每一次俯身耕耘,能否为千万个像芦塘村这样的小村庄,播撒出通向未来的希望。

今日起,《青耕记》系列报道将通过长沙晚报全媒体平台推出,诚邀各位读者关注老种子的生长日记与乡村振兴的青春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