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宋仁宗赵祯简介(宋仁宗赵祯,见识“仁”宗的“仁”政)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3 09:09:52    

说起千古一帝,大家可能马上想到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康熙乾隆之类的吧,如果从皇帝个人角度来看,这些人英明神武,好大喜功,征服这个征服那个,天下一统,千古流芳,好不威武;但要从百姓的角度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那他们就是最大的罪人。因为在他们统治时期,他们实行的是铁腕统治,上下以他的马首是瞻,不敢也不好违背,伟人嘛,必有其特殊的地方,这就造成了四处征战,而众所周知,时至今日,战争其实就是国力的角力,在他们辉煌的后面尤其是执政的后期,无一例外是对百姓的欺压无度,上层昏庸、贪官污吏横行,百姓水深火热,社会停滞发展,在他们之后的接任者手中,江山帝国越来越昏聩,百姓生活越来越惨,直至改朝换代。

百姓眼中的“千古一帝”是什么样子的呢?一定是统治政清民和,良臣名将层出不穷,下不畏上而畏理,社会平稳发展,百姓幸福生活,不瞎折腾,不好大喜功,而这样的皇帝可能提起来后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但当时的人却深念其恩,不为自己扬名立万名垂青史,只为百姓生活幸福,这样的皇帝才能称得上是千古一帝。

那么,这样的皇帝历史上有吗?还真有,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宋仁宗赵祯。 宋仁宗,宋朝的第四位皇帝,初名赵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母亲是李宸妃, 天禧二年进封升王。 九月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乾兴元年二月,宋真宗驾崩,仁宗即帝位,时年13岁,1023年改元天圣。1063年驾崩于汴梁皇宫,享年54岁。在位四十二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提起宋朝,您一定会首先想起那英明神武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还有他那“烛光斧影”的弟弟赵光义,再就是创历史的被俘皇帝“徽钦二帝”了吧,仁宗是谁?可能一下子还真想不起来,但他手下的大臣大家数数:包拯、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司马光、狄青等等,怎么样?这些家喻户晓光芒四射的文人武将,却都在他手下打工,脑补一下,他们的老板仁宗皇帝的能力应该不差吧!

仁宗赵祯在位期间,让北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经济达到顶峰,那么,宋仁宗是如何做到的呢?

无他,其实就是一个字“仁”,不折腾。他天性仁孝,待人宽和,仁宗时代,是历史上最开放,最宽容的时代,以至于他治下的名臣都比他有名!就是这么一个存在感很低的宋朝皇帝,却一再获得后人的赞颂。历史上能被称作“仁”的皇帝寥寥无几,宋仁宗当之无愧。“仁政”,一直是传统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之前,没有一个帝王能以“仁”为谥号或冠以“仁”。人们总愿意记住那些会打仗的皇帝,而忘却仁宗这样以“仁”治国的“仁主”。 连乾隆皇帝都说:“平生最佩服的三个帝王,康熙,唐太宗和宋仁宗。”
我们先见识见识这位“仁”宗的“仁”政吧,有人说,“仁宗虽百事不会,却会做官家(皇帝)”。身为皇帝,会做皇帝,做惧怕大臣的皇帝,这应该是一种难得的境界了吧。

第一:宽于待人,严于律己他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对待臣僚、侍从宽厚。

1,宋仁宗有所惧,有所惧就有所不为宋仁宗担忧谏事官的批评,还担心史官对他的评价。据说当时的大臣王德用送了美女给仁宗,他一见就大为喜欢,正想留在身边,可此事被前宰相王旦的儿子王素看到了,就跟宋仁宗讲了一番大道理,仁宗听完就同意不要了。王素看透了仁宗的心思,便又讨好说:“管家知道错就行了,这女的既然已经进宫,您老人家就受用几天,过几天再送出去吧。”结果仁宗流着眼泪说:“朕虽然是皇帝,人情也是和大家一样的,日久生情,到时候朕也舍不得赶她啊,不如现在就不要吧。”

2,宋仁宗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从他对养母刘太后、杨太妃和生母李宸妃的态度,和他善待自己的老婆郭皇后的事情上,足以看出他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据说宋仁宗当时很不喜欢骄横跋扈的郭皇后,最后也只是让她出家,而且在她死后,依然给了她一个皇后的名分。在给武将狄青的待遇上,他也是力排众议,甚至冒着违背祖宗家法的骂名,任命了一个枢密副使。

3,宋仁宗是一个心胸宽广之人宋史对他的评价有这么一句:“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他扩大监察御史与谏官的权责,并虚心纳谏。包拯是出了名的诤臣,经常在上谏时情绪激动,唾沫星子乱飞,有时离仁宗近了,就喷在仁宗脸上。别说是皇帝,就是普通人也受不了,而仁宗只是拿袖子擦一擦,接着听。

4,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一天,官员献上蛤蜊。仁宗问,从哪里弄来的?臣下答,从远道运来。又问,要多少钱,答说,共二十八枚,每枚钱一千。仁宗说:“我常常告诫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花费两万八千钱,我吃不下!”说完,他也真的没有吃。仁宗对下人也很仁慈。有一次用餐,他正吃着,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牙齿一阵剧痛,他赶紧吐出来,还不忘对陪侍的宫女说:“千万别声张我曾吃到沙子,这可是死罪啊。”

5,尚德缓刑遇到疑难案件,尽量从轻发落,即使对“煽动造反”的,也能区别对待,分清是真要造反,还是发牢骚。嘉祐年间,苏辙参加进士考试,在试卷里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说,在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考官们认为苏辙无中生有、恶意诽谤,仁宗却说:“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与功名。”苏辙仅仅依据道听途说,便在“高考”中“恶毒攻击”,倘若赶上“康乾盛世”,灭九族是必然的了。

第二:政治宽松,鼓励商业:北宋政治相对宽松,宋朝政府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尽管这样的话,有一定的弊端,但不宜兼并土地政策也会使土地交易市场发展壮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之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大量农业人口脱离农业而从事工商业,促进了商业繁荣。也只有商业繁荣了,税赋才会有所提升。而如果仅仅盯着老百姓那一亩三分地,那么必然会成为大明那样,始终为了财政收入而发愁。宋王朝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个鼓励经商的封建王朝,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可以和贵族平起平坐。而仁宗治下,经济空前的繁荣,达到封建时期的巅峰。据说宋仁宗时代,宋朝的GDP可能占当时全世界总量GDP的80%。可能有点夸张,但也能侧面说明宋仁宗时期的经济得到发展。

第三:对外停止战争,换取和平:这一条可能是很多战争爱好者们所不齿的,而恰恰是他最伟大的地方。仁宗登基以后,面对环伺边疆的劲敌,并非穷兵黩武,而是施行了怀柔之策,与西夏展开和谈。西夏向宋俯首称臣,宋每年赐予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史称“庆历和议”;对辽和谈,以增加岁币为条件,维持澶渊之盟的和平协议,史称“重熙增币”。没有像大清那样割地赔款,而是量力而行,以金钱换和平,尤需注意的是岁币支出对宋而言并非沉重负担,比起选择战争的军费,岁币开支无足轻重。辽国失去南下劫掠的经济诱因,也是辽宋能维持百年和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四:他的执政先进性:尊重法治,法大于权:他应该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践行“法大于权”的君主。历代帝王揽权,常用方法便是绕过宰相领导的政府,直接下手诏。仁宗并非没下过手诏,但都不是出于揽权,而是“帝性宽仁,宗戚近幸有求内降者,或不能违故也”。仁宗知道这是破坏法制的事,总是事先给宰相打好招呼:凡我所下手诏,你们不必遵行,退回来就行了。王权大不过制度。做不到不私发手诏,却明言其手诏“毋辄行”,这便是君权的自我克制。

宋仁宗也曾有当过一次法官,当时的风俗是,“近臣有罪,不付有司议法”,仁宗自己准备直接给近臣判罪。近臣为皇帝身边的内侍,属于皇室家奴,以家法私自处置理论上并无不妥。但谏官王贽还是站出来说到:“司法是一门专业技艺,这里面的细微处,君主未必通晓。假如一切出于圣断,难免会因为不专业而出现差异裁决,闹出笑话”。王贽提出:“请自今悉付有司正以法”。宋仁宗回应:“许之”。很显然,宋仁宗克制自己的权力欲,也尊重司法的独立性。

“好战者亡,忘战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这是宋仁宗常说的话。在宋仁宗眼里,战争是什么?“将以利物,不以害物;将以救之,非以危之。”战争是为了拯救,而不是为了带来灾难,一个封建帝王能有这样的想法,实属可贵。

“岁币”一直被视为宋仁宗妥协大辽的屈辱。但宋仁宗宁愿背负屈辱也要践行他的理念,时至今日,仍有相当多的国家主义者在歌颂开疆拓土、虽远必诛的秦皇汉武,然而如果所谓的血性,就是让更多老百姓成为无谓的炮灰,究竟有多少人会力挺这种血性呢?

诚然,宋仁宗没有惊天动地的功绩,既没有宋太祖的雄才大略,也不像后来的宋徽宗那样多才多艺,但他节俭、谨慎、宽容,他有私德、不折腾,他的过人之处,就是对臣僚、对百姓的比较宽容,即“仁”。仁宗时期“满朝皆君子”,这一切都有赖于仁宗的品行,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宋仁宗的宽容大度,才使得君子融为一堂。中国最好的皇帝宋仁宗为什么被历史书选择性的埋没了,一个去世后连敌国百姓都自发沿街痛哭悼念的人,一个宅心仁厚,克己复礼的宋仁宗比起那些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的秦皇汉武不知道要好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