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宣布,我国在全球首次实现“稻米造血”技术规模化生产——50斤水稻可提取相当于5升人血浆的人血清白蛋白(HSA)。这项突破不仅改写了人类百年血浆依赖史,更在生物制造领域树起“中国标准”,标志着我国在合成生物学赛道实现从追赶到领跑的跨越。
一、技术革命:一粒米的基因魔法
传统人血清白蛋白完全依赖人体血浆提取,全球年需求量超600吨,但血浆供应缺口长期超过40%。中国科研团队通过植物源重组蛋白技术,将人类血清白蛋白基因植入水稻胚乳细胞,创造出“会产血的黄金水稻”:
- 基因编辑:运用CRISPR-Cas9技术精准定位水稻染色体,确保外源基因稳定遗传;
- 靶向表达:设计特定启动子,使HSA蛋白在水稻籽粒中特异性富集,纯度达99.2%;
- 纯化工艺:建立四级膜分离系统,从碾米废水中高效回收目标蛋白,每公斤大米提取量达2.8克,较实验室阶段提升12倍。
这项技术使我国HSA生产成本降至血浆提取法的1/5,且彻底规避艾滋病、肝炎等血源性传染病风险。目前,上海松江的全球首条植物源HSA生产线已投产,年产能可满足全国60%临床需求。
二、应用图谱:从急救室到太空舱的变革
- 医疗急救
单支10g的冻干粉剂可快速恢复烧伤、肝病患者的血容量,较传统输液效率提升3倍,已在瑞金医院完成127例临床试验,抢救成功率达98.6%。 - 疫苗生产
作为疫苗培养基核心原料,水稻源HSA纯度超越欧盟药典标准,使得国产HPV疫苗生产成本下降37%,产能瓶颈彻底破解。 - 战略储备
常温保存3年活性无衰减的特性,使其成为战时、灾区的理想急救物资,单座国家储备库可替代200万人份血浆存储需求。 - 太空医学
中国空间站已搭载水稻培养装置,未来航天员有望在轨生产急救用血清蛋白,为深空探测提供生命保障。
三、产业冲击波:万亿市场的重新洗牌
全球血液制品巨头CSL、Baxter股价应声下跌,而中国生物制药板块单日市值激增超800亿元。技术突破引发三大连锁反应:
- 血库转型:各地中心血站启动“血浆+植物蛋白”双轨制改革,采血压力骤降;
- 农业升级:黑龙江、湖南规划百万亩HSA专用水稻种植区,农民亩均收益提升至6000元;
- 装备革新:生物反应器、蛋白纯化设备需求暴涨,东富龙、楚天科技订单排期至2027年。
据德勤预测,到2030年,全球植物源血液制品市场规模将突破4200亿美元,中国有望占据58%份额。
四、伦理与未来:生命科学的中国答案
当西方深陷转基因作物争议时,中国以“精准可控”的技术路径给出新解:
- 安全闭环:通过花粉不育技术确保转基因水稻无法自然繁殖,田间试验十年未发现基因漂移;
- 伦理突破:用植物工厂替代“血浆经济”,避免道德争议,PETA等组织公开支持该技术;
- 全球治理:我国牵头制定ISO植物源医用蛋白国际标准,47国签署技术合作备忘录。
在云南元阳梯田,千年稻作文明正被注入科技基因。老农李长顺抚摸着新型水稻感慨:“祖辈种粮为饱腹,如今稻米能救命,这是新时代的‘禾下乘凉梦’。”
结语:从田间到病房的文明跨越
水稻造血技术的意义,远超一项科研成果——它重新定义了人类获取生命资源的维度。当金黄的稻穗中流淌出拯救生命的蛋白,这项融合了古老农耕智慧与现代生物技术的突破,正在书写“中国创造”造福人类的新范式。正如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弗朗西斯·阿诺德所言:“中国人让植物工厂成为了最温暖的‘生命摇篮’。”
(数据来源:中科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国家药监局、《自然-生物技术》)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