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笔墨绘蓝溪 光影记电站——蓝溪文化采风团探秘岩屋潭电站的岁月回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1 19:13:00    

笔墨绘蓝溪 光影记电站

——蓝溪文化采风团探秘岩屋潭电站的岁月回响

7月15日,一支由省市县作家协会会员、虎溪诗社会员、老干部(老年)书协会员及蓝溪本土文艺爱好者组成的文化采风团,踏着晨曦齐聚沅陵县凉水井镇的沅陵岩屋潭水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开启了一场寻觅蓝溪文脉、追溯电站传奇的文化之旅。

“这座大坝,是8000双肩膀挑出来的,是数不清的汗水浇成的。”73岁的退休老职工张中勇站在66米高的空腹重力坝顶,指尖轻抚斑驳的坝体,眼角泛起湿润的光泽。这位参与了电站建设全程的老工会主席,每一句话都带着岁月的重量。

1976年8月,当第一声开山炮响彻蓝溪峡谷,沅陵县7区50个公社的8000民工们背着锄头、扁担与干粮,像潮水般涌入这片蛮荒之地。没有现代化机械,他们就用最原始的劳作方式,在崇山峻岭间书写奇迹——年轻人组成“突击队”在悬崖上凿石,钢钎磨破了手掌就裹上布条继续干;妇女们自发成立“铁姑娘队”,肩挑百斤砂石往返于陡峭山路,扁担压出的血痕与汗水浸透的粗布衣衫粘在一起;老石匠们带着徒弟在岩壁上凿炮眼,精准的凿痕里藏着代代相传的手艺与执着。

“那时工棚是茅草搭的,晚上躺在稻草堆上,能听见峡谷里的风声与远处的锤凿声交织成歌。”张中勇指着坝基处一道细密的纹路说,“这里每立方混凝土,都混着三斤民工的汗水。”正是这样的坚守,让这座空腹重力坝在1982年摘得“全国优质工程”称号,1979年更以全套六张图片登上联合国国际小水电会议展台,成为中国小水电发展的骄傲。

在电站工作人员张海滨和赵光军的带领下,采风团成员沿着坝顶缓步前行。脚下140米长的坝体如巨龙横卧,将蓝溪之水温柔锁住——这座集发电、灌溉、防洪、养鱼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总库容达1.03亿立方米,滋养着沿岸2.3万亩农田。站在坝顶眺望,上游库区碧波万顷,下游厂房掩映在绿树丛中,张海滨指着远处的隧洞介绍:“1978年5月首台机组投产时,装机容量9200kw;1987年二级电站建成后达11600kw;2014年增效扩容改造后,总装机容量跃升至14400kw。2020年发电量突破5300万度,如今年均稳定输出4000万度。”

座谈会上, 听了岩屋潭水力发电站负责人李佑华的介绍,通过一路现场实地参观,县老干部(老年)书协会长余登鸾双手伸出大拇指赞扬岩屋潭水电站的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他后悔没有带来笔墨,要不一定会在现场挥毫泼墨,将八个大字写在宣纸上,用书法作品表达对建设者的敬意,也有对电站未来的期许。他感慨道:“一座电站,半部沅陵发展史。我们这代人亲历了从煤油灯到万家灯火的变迁,更该把这段历史写进书里,传给后人。”

夕阳西下时,采风团踏上归途,车窗外,蓝溪的水波仍在身后荡漾,电站的灯光渐次亮起。这场文化之旅,不仅是一次素材的收集,更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与坚守的共鸣。

当笔墨遇上蓝溪,当深情触碰电站,那些流淌在岁月里的故事,终将在文字中获得永恒的生命力。而蓝溪,将继续带着电站的心跳,流向更远的远方,诉说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与梦想。

(苏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