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纳芯微突围困局:份额与利润极限拉锯,年亏4亿加码扩张|看财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4:23:00    

国内头部模拟芯片企业纳芯微(688052.SH)日前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期内营收19.6亿元,同比增长49.5%,创历史新高;归母净利润-4亿元,同比增亏31.9%。

超预期增长背后,面对模拟芯片行业持续的价格战,纳芯微在市场份额与利润之间极限拉锯:伴随全线产品营收增长,销售费用激增60%,毛利率跌至32.7%的历史低位。

但亮眼的销售未能有效缓解存货压力,当期公司存货减值计提吞噬了超8000万元利润,存货金额仍处于历史高位。

另一方面,纳芯微在突围之路上继续狂奔,2024年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后的研发费用同比大增44.5%;员工人数攀升至1172人,接近2022年的两倍;在研项目翻倍增长,年烧超5亿元。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中国关税反制措施落地,国内模拟芯片企业的头号竞争对手美国德州仪器(TI)价格优势削弱,模拟芯片国产替代有望加速。今日受海关总署对集成电路原产地认定规则改变影响,A股模拟芯片企业集体涨停。

利润让行份额,陷价格激战

下游需求改善,模拟芯片企业营收增长是大势所趋,体现在纳芯微身上,还受到了并购的助力,2024年,并购上海麦歌恩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带来了7318万元的营收增量(11-12月并表)。

不过,销售费用激增,则提示公司进行了更为积极的市场策略。2024年,纳芯微销售费用从1.17亿元同比增长60.8%至1.88亿元,原因在于市场开拓、人才建设投入使得销售费用中的职工薪酬骤增。

过去一年,模拟芯片行业竞争加剧,多数企业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局,主动拓市使得纳芯微经受更为激烈的价格下行压力。

2024年,纳芯微的传感器、信号链、电源管理、定制服务产品毛利率全线下滑,分别为43.8%、37.6%、22.4%、-165.3%,下滑比例分别为8.2%、2.9%、7.1%、244.1%。公司的整体销售毛利率降低至历史低点32.7%。

今年4月,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年会论坛上,纳芯微创始人、董事长王升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对公司增收不增利的现状作过一番解读。

其提到“不追求在现有规模,或者在较低规模下面的利润转正。我们期待在更大的营收规模上面的利润转正”。

亮眼的销售明显推动公司存货周转天数缩短,但高存货风险尚未解除。2024年,纳芯微的存货周转天数从2023年的320.46天缩短至226.57天,公司存货金额8.94亿元,仍处于历史高位。2024年,计提侵蚀是增亏主因,期内新增计提存货跌价准备8595万元,显著增加。

扩张突围,反制关税下行业迎变局

在不惜牺牲利润保持市场份额的同时,2024年,纳芯微扩张步伐明显加快。

体现在研发上,2024年,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后,公司研发费用较2023年同期增长44.57%,主要原因是研发人员从424人增加至560人。此外,公司总员工增员312人至1171人,几乎是2022年的两倍。

纳芯微的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泛能源及消费电子三大领域,公司主要聚焦泛能源和汽车两大领域,在泛能源领域仍在去库存的背景下,汽车电子市场需求旺盛,成为目前模拟芯片国产替代最具前景的市场之一。这也是纳芯微突围价格战的主要发力方向。

2024年,纳芯微的在研项目从2023年的33个暴增至66个,在研项目预计总投入规模达到21.6亿元。钛媒体梳理发现,2024年主要新增项目瞄向的是新能源车领域。当年公司的营收增长亦主要得益于公司汽车电子产品的持续放量。

需要注意的是,纳芯微等国内模拟芯片企业面对的头号竞争压力来自国外厂商德州仪器(TI),2023年以来,TI通过降价向国内市场发起猛攻,导致模拟芯片市场竞争持续激烈。

对于国外竞争对手,2024年,纳芯微频频表态,其策略是“坚守市场份额并不断扩张,通过牺牲部分利润维持地位,并利用这段时间窗口努力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眼下,随着中国关税反制措施落地,这一局面有望改变。4月11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紧急通知,称根据海关总署的相关规定,“集成电路”原产地按照四位税则号改变原则认定,即流片地认定为原产地。

所谓“流片地”,即芯片实际被制造出来的工厂所在地。据悉,TI的主要产能和芯片加工地高度集中在美国本土,尤其是模拟芯片、电源管理IC等核心产品主要在得克萨斯州生产。海外生产则以封装测试环节为主。

这意味着,在中国针对美国对等关税采取反向加征84%关税的背景下,TI芯片产品在中国市场价格优势难续,国内模拟芯片国产替代有望加速。(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张孙明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