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是愿意住进养老院,还是守在家中?
老龄化浪潮正在席卷而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在家养老。
“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不足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1%;在4000多万失能失智老人中,只有不到5%进入养老机构,95%是居家养老。”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会长吴玉韶介绍。
而伴随少子化现象日益显著、家庭结构小型化和功能弱化,传统“子女床边尽孝”的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怎么办?
“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科技为支撑”的居家养老生态应运而生。
未来,居家养老这一养老模式有望深度融合社区服务、智能科技与代际互助,为年轻人减负,也为老年人提供更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深圳福田一长者食堂,市民正在吃午餐。南方+记者 朱洪波 摄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放宽准入、减少限制、优化监管等方面入手,扩大健康、养老等多元化服务供给,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
日前出台的《广东省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进老年人福祉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广东银发经济20条”)提出,改善居家生活照护条件,增强居家生活设施设备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支持引导社会化专业机构为有需求的老年人家庭提供居家适老化改造服务和智能化升级。
居家养老,这道关乎亿万人晚年幸福的命题如何破题?政策如何激活万亿蓝海?科技能否破解人力困局?
南方+记者深入粤港澳大湾区展开深调研发现,居家养老正从“基础保障”向“品质服务”跃升,但也在面临居民支付意愿不高、专业护理员缺口大、适老化改造覆盖率低等问题。
当你老了,想要怎样的夕阳生活?(可多选) 舒舒服服待在家,有孙辈承欢膝下 能到处旅游,与老伴看遍多彩世界 不想要孩子,有智慧机器人陪伴就好 与老朋友们一起合租,热热闹闹相伴 回归校园生活,学一些自己喜欢知识 要做个有用的人,希望可以继续工作 提交
居家养老市场潜力巨大
家住广州市荔湾区、80岁的李老太已经有了阿尔茨海默症的迹象。
让女儿高兰(化名)焦虑的是,自己有全职工作没办法不离身照护。她也曾请过几个家政保姆,却发现她们缺乏专业照护能力,都不合心意。
直到高兰从一家养老机构请到了24小时的养老照护师上门服务,情况才有了改变。“一年的费用加起来跟家政阿姨差别不算大,背后还有养老机构的专业支持,每个月有护士上门做康复训练,还配了智能设备监测。”高兰说。
为什么一定要选居家养老?
高兰告诉记者,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待在熟悉的环境中会更有安全感,还有一个更隐秘的因素——母亲就她一个女儿,老人家观念保守不愿意去养老院,“感觉像被遗弃”,高兰也怕被亲戚指责不孝顺。

市民来到广州一嵌入式医养服务综合体接受康复理疗服务。南方+记者 梁文祥 摄
目前,中国大多数省市设定的养老模式比例为“9073”,即9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7%选择社区养老,3%则选择机构养老。但实际上,居家养老的比例远远高于这个设定值。
有业内专家告诉记者,“9901”的说法更接近事实,即99%左右的老年人居家社区养老,1%左右的老年人机构养老。
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40.4万个,养老床位合计823万张。
“但实际在床约400万张,即平均入住率不到50%。”广东省养老服务业商会常务副会长、颐寿安养品牌创始人李鸣指出,按照“9901”的提法,99%的老人选择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比例仅1%。“从市场情况来看,尤其是社会资本办的郊区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常年仅有20%。入住机构养老的平均年龄在80岁以上,不到万不得已,老人不愿意离开家去养老。”
以顺应绝大多数老年人居家养老的习惯和意愿为前提,让他们能在熟悉的环境里安心、舒心养老,我国明确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专业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
一方面,政府方面正在大力推动家庭养老床位建设,为有需要的老年群体提供兜底性照护服务。比如,广州2019年便启动了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去年发文全面开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服务工作。放眼全国,北京通州、福建厦门、山东聊城等地近期也陆续发布消息,将根据实际情况,新建家庭养老照护床位。
另一方面,居家养老市场也在吸引更多资本投入。有研究机构测算,随着服务供给日渐多元化,老年消费者付费习惯的养成,居家及社区养老市场将步入爆发性增长阶段,预计在2026年居家养老产业规模可突破500亿元,商业养老市场整体规模可突破2000亿元。但是,潜力巨大的居家养老市场,现阶段的产品供给能力和市场接受度仍然不高,亟待破局。
服务成本偏高影响意愿
在广州越秀区登峰街道宝汉社区,记者见到了低保户老人刘秦(化名),他是越秀区登峰街颐康中心的服务对象。
作为“家庭养老床位”的受益者,刘秦可以享受到家床服务、长者配餐、助洁和康复护理等多项服务。其中家床服务的技术支持方是颐寿安养下属科技企业,通过“家床易”信息化服务系统及智能化集成设备,可以实现远程监测。
具体来说,这些上门服务项目包括每周生活照料服务1次,每次2—3小时;每月护士巡访1次;每月社工上门巡访或电话慰问等。由于刘秦属于第一类资助对象,自己无需付费,由政府对建床单位进行补贴。
“家庭养老床位有‘三入户’,适老化改造入户、智能监测设备入户、专业护理服务入户。”广东颐寿安养有关负责人介绍,这项服务由政府“兜底”,企业落地执行。

老人在家中展示适老化改造后的厕所。新华社发
广州2019年启动家庭养老床位试点,目的是将养老床位“搬”回家,专业服务“送”上门,解决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难题。按照去年最新的家庭养老床位相关政策,一张养老床位最高补贴可达3000元。
记者在颐寿安养提供的一张价目表上看到,此类居家上门或者在社区内为老人提供的文娱和康复护理服务,也针对自费用户开展。例如助洁服务、陪伴就医、上门做餐等,标价是50元每小时。“但目前市场化客户几乎没有。”
有业内人士坦言,长期以来居家养老服务集中在政府购买的兜底保障部分,居民自己付费的意愿并不强烈,“很多老广宁愿花钱饮早茶,也不习惯请护理员上门提供养老服务,这一市场仍需要很长时间的培育期。”
尽管如此,这种延伸到家的养老服务,仍是许多少子家庭迫切需要的。
已在养老行业工作了20多年的花姐(化名)已经拿到高级养老护理员资质,如今她的工资连连见长,目前每个月可以拿到约7000元。
花姐今年52岁,曾在多家养老机构任职护理员。近年来,随着上门照护需求增多,花姐转型成为了一名居家养老照护师,最近她的客户是一名86岁的独居老人。
“帮老人冲澡、翻身、拍背、饮食等,都需要经过专业技能培训才能胜任。”花姐向记者解释,“比如为卧床老人翻身就很有讲究,一般2小时翻一次身,有时要一小时翻一次身,翻身时需要一整套规范动作,避免随意拖拉导致老年人骨折……”

居家养老照护师上门为市民提供照护服务。受访者供图
李鸣指出,过去居家养老市场发展缓慢,主要障碍在于人力成本高昂、支付意愿倒挂等“瓶颈”。
举例来说,居家养老上门照护有分时的概念,才能避免长期一对一、24小时照护带来的服务质量下降。通过专业保洁、术后护理等不同岗位分工、智能化设施陪伴,在成本合理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工作岗位的巡回,减少专业服务水平下降程度。但分时服务也会带来护理人力成本高昂的问题。“一个护理员一天做三单,每单2小时,加上中间交通成本,已经超出8小时了。”
“相对于集中照护的机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服务的照护成本更高。养老服务成本高于市场愿意支付的价格。”李鸣认为。
但是仍要承认,居家养老是一个真实存在,且值得大力发展的市场。尤其是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发展银发经济之后,在传统的照护服务之外,养老产业拥有了诸如娱乐、社交、文旅、教育等更多层面的想象空间。越来越多养老企业投身其中,培训人才、挖掘市场。
华邦美好家园养老集团总裁苏逸认为,目前以政府购买为主的居家养老服务,服务项目固定,服务时间有限,较难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养老需求,这便是市场化居家养老产品的机遇所在。“市场化居家养老产品与政府购买形成合力,才能满足银发经济新发展下老年人个性化养老需求。”
机构布局涉老相关产业
“当前的居家养老模式,更像是为了保证老年人基本生存权利而实行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距离全面、普惠的标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曾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打造‘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的提案,今年她继续关注这一主题。
许玲认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可以分为自理型、部分自理以及完全不能自理三类老人,需要分别匹配不同的养老模式。
吴玉韶也认可这一观点,“居家养老需求多样化、差异化明显,难以标准化、模块化,是其难以市场化的重要原因。”
“要解决上述问题,意味着居家养老服务,不能局限于单一的照护服务,而是要提供一个整体的居家涉老生活服务生态,才可能达到营收平衡。”李鸣分析道,多元化的服务和产品,覆盖居民生活需求的医、食、住、行各个方面,一方面可以极大培养客户的黏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挖掘更多生活方面的消费需求,平抑照护等服务的高成本,提高企业盈利空间。

居家养老照护师上门为市民提供照护服务。受访者供图
“根据我们的市场调研,老年人在居住方面对居家安全的要求是刚需;在医疗照护方面,几千万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存在供需缺口;在娱乐方面,老年文旅需求旺盛,银发旅游娱乐市场规模超3万亿元;在养老医疗方面,未来每10年医疗总费用可能会翻一番。”平安健康居家养老业务中心总经理姚瑶认为,居家安全、医疗照护、文娱及医健市场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无独有偶,今年3月,“广东银发经济20条”出台,提出将力争到2027年形成覆盖全面、供给精准的银发经济生态体系,产品供给更能满足老年人群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
到2027年,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累计完成不少于12万户;聚焦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开发社区服务线上平台,建设改造一批社区便民消费服务中心、老年服务站等;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85%以上;推动部门、行业、企业、高校举办老年大学等。
记者调研发现,在大湾区,居家涉老生活服务生态已见雏形。以平安居家养老为例,借助其“平安管家”智能终端,不同类别的养老资源正在整合进一个平台,同步探索完善行业标准与生态共建,有望能满足不同年龄段养老的多元化需求。
比如,在刚需的失能老人照护上,平安居家养老上线了“关爱经理”,为半失能和失能长者提供上门评估、专业照护等服务。

东莞社区老人,组团去“银发游乐场”。南方+记者 孙俊杰 摄
居家服务不仅仅在于解决照护“最后一公里”,也有养老机构同时开发了针对老年人的安全应急服务、名校学习课程、康养旅居等全方位的产品,获得了市场较高的期待。
即便如此,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仍存在供给较为零散、服务标准不一、服务质量参差的问题,如何破局仍在考验银发市场的参与者们。
而在人才培养方面,行业面临人才“三低三高”的现状:学历低、收入低、社会地位低,年龄高、劳动强度高、流动性高。
香港安老服务协会主席陈志育认为,粤港在加深养老服务产业交流与人才培养方面大有可为。香港连续七年平均人口寿命排在全球第一,在养老服务方面发展相对成熟。推动完善大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养老行业长期护理专业体系,促进大湾区养老专业资格互认和人才流通,将有利于培养更多养老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
在政策红利与市场蓝海交织的当下,既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的协同破局,更呼唤一场关于代际价值、技术伦理、城市治理的深度变革。
探索
理想化的居家养老模式什么样?
什么样的居家养老模式才是好的?姚瑶认为,要根据需求来。
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涉及医食住行等方方面面,不同年龄段的养老需求是多元化的。未来理想的养老模式,应该是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既有眼前的天伦之乐,也有远方的理想和价值。
赛迪顾问报告显示,银发经济的核心在于以满足老年人群体的多元化需求为目标,通过合理配置各类资源,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产业间跨界融合、协同发展已成为银发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或许,当医、养、康、文、旅、金等相关产业都能通过业态创新打破传统边界,为老年人提供更高质量的晚年生活,居家养老将真正实现“未来已来”。

居家养老照护师上门为市民佩戴智能监测手表(示意图)。受访者供图
居家并不意味着宅家,“文旅+养老”是现阶段很有代表性的养老新生力量。
“我们正在迎来超1亿的低龄健康老人,我们称呼他们为‘新青年’,这一人群有望推动超万亿元的旅游市场规模。”携程集团携程老友会商务总监张雪飞告诉记者,2024年3月携程老友会正式上线,专注于服务50岁及以上的用户,“2023年我们50岁及以上的用户下单量较2019年增长了90%,远超其他年龄段”。
平安健康居家养老业务中心也在关注“文旅+养老”。“我们‘乐联体’服务已在16省开通、上线6条以上的旅居线路,有21城开通了老年课程。”姚瑶认为,所谓“老有所乐”,就是要帮助老人拥有丰富的退休生活,实现未完成的梦想,持续发挥自身价值。
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过智能化手段降低居家养老服务成本,也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
李鸣介绍,居家养老服务由于分布广,对于及时性、便利性、专业性要求高且责任风险成分复杂等因素,给线下服务的供给增加了难度。此前颐寿安养已经与广东有线、人保财险广州市分公司展开战略合作,探索由“服务找人”到“按需触发”的社区居家养老智慧服务体系,探索解决社区居家养老各种难题。
“我们全新的‘安全应急服务’将于今年4月在全国20城上线运营。”姚瑶介绍,一旦智能设备监测到长者居家风险,将触发养老管家通过由低到高的3级响应机制,进行远程救助指导协助。“我们目前已覆盖全国75个城市,大湾区绝大多数县区服务网络已布局。随着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大湾区内城市逐渐成为港澳老人养老的首选之地。未来大湾区的养老探索具有广阔的前景。”
“湾区银发新机”系列报道
编者按
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突破3.1亿,占总人口的22%。今年政府工作报告16次提及“养老”一词“,“如何老有所养”不仅是民生之问,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老龄化浪潮下,国家政策频出,如何持续完善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如何落地、企业如何破局、需求如何匹配……仍有诸多问题待解。南方+推出“湾区银发新机”系列深调研,从居家养老服务、老幼融合探索、智慧养老机遇等核心命题入手,看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探索“中国式养老”。
采写:南方+记者 严慧芳
策划:罗彦军 陈韩晖
统筹:严慧芳 何雪峰
【作者】 严慧芳;何雪峰
南方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