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泉城如何建地铁——来自济南的调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1:18:00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轨道交通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具有显著作用。作为全国最后一个开通地铁的副省级城市,素以“泉城”著称的山东省济南市,却面临着“既要保护泉水生态,又要建成地铁”的挑战。济南如何答好发展与保护的必答题?这个地铁建设的“后进生”又如何加速冲刺?

泉水是山东省济南市的亮丽名片,赋予这座城市独特气质和魅力。济南南依泰山、北邻黄河,地势南高北低,高差达500余米。潜流的地下水遇到不透水岩层,受阻后大量汇聚,在水平运动强大压力下变为垂直向上运动,大量地下水穿过岩溶裂隙,喷涌而出,形成千姿百态、形态各异的天然涌泉。

然而,独特的泉水资源在成就济南魅力的同时,也给地铁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面对特殊的地质条件和施工难题,济南坚持保泉为先,创新实现地铁与泉水和谐共生,并以轨道交通建设带动产业发展,助推现代化城市建设。

泉水保护放首位

天色微亮,黑虎泉畔已人头攒动,72岁的济南市民张爱珍在排队等待接泉水。老济南人都爱用这一汪清泉泡茶、做饭。“老辈人说,济南的地底下都是活水。泉水咕咚咕咚地涌,就是这座泉城的心跳。”

近年来,交通拥堵成为制约济南发展的一大瓶颈,地铁修建提上了日程。然而,在推进地铁建设的过程中,泉水保护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本世纪初,受环境因素影响,趵突泉一度停喷长达548天,敲响了警钟。此外,济南还出现过饮虎池和孝感泉等泉眼消失的情况。因此,不少人认为济南不适宜修建地铁,地铁规划一度被搁置。

要确保泉水这一珍贵的城市名片不受损害,首先要回答“哪些区域可以建地铁”“地铁建设会对泉水造成什么影响”。2009年,济南市政府重新启动轨道交通规划研究,山东省地矿局等10余家单位进行了大量的钻探、物探、水文试验等现场勘探工作,基本查明济南城区拟建轨道交通沿线的水文地质条件。

山东省地矿局总工程师彭玉明介绍,经过长期、严密、精细的论证,证明了地铁等重大工程建设和保护泉水不是对立的。他们结合泉域水文地质条件,合理划分敏感区段,提出针对性的地铁建设适宜空间位置和泉水保护措施建议,为济南地铁等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可靠地质支撑。

为确保将地铁建设对济南泉水的影响降到最低,济南市轨道交通集团提出“绕避升抬”的泉水保护设计理念,使规划线路绕开泉水敏感区,避让泉水补给通道,临近敏感区的线路采用浅埋敷设方式。

历经5年多深入研究和反复论证,数十名院士、专家多次开展保泉专项论证,专家组一致认为,济南已经具备修建轨道交通(地铁)的条件,泉水保护研究成果准确、完整、可靠,研究目的明确,可作为地铁线网规划的依据。2015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济南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济南终于按下了发展轨道交通的启动键。

先易后难攒经验

2019年4月1日,济南首条地铁——轨道交通1号线正式载客运营。全国最后一个副省级城市开通地铁,本是城市交通的里程碑事件,却因其线路走向引起社会关注。甚至有网友开玩笑说,首条轨道交通线路贯穿济南西部新城,避开了所有城区和市内主路,是世界上第一条从郊区开往郊区的地铁。

“尽管在规划阶段已确保线网避开泉水敏感区,但秉持‘慎之又慎’的原则,我们提出了‘先外后内,先易后难’的建设时序。”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建设投资公司副总经理刘浩说,地铁一期规划的3条线路,一方面是考虑到济南未来向周边扩张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线路离泉水核心区较远,修建难度相对较低,能为后期市区修建地铁积累保泉经验。

中铁二十一局集团济南地铁4号线02工区项目书记朱斌告诉记者,济南地下水包含部分承压水,如降水抽采未及时有效补给,容易引发土层压缩和地面沉降,严重时可能形成地面塌陷等灾害。因此,济南地铁工程的地下水回灌工作不能等修完再统一进行,必须边修边回灌。为此,济南轨道交通集团集中攻关,研发了基坑降水回灌一体化装置,实现基坑开挖降水与回灌控制地下水资源量的动态平衡。轨道交通1号线所有车站建设期内回灌率达到80%,回灌水量1500万吨,真正实现“水从哪里来,再回到哪里去”。

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围绕保泉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解决方案。2023年,该集团联合山东省地矿局八〇一地质大队、山东大学共同成立济南泉脉保护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高级工程师黄永亮说,近年来,济南泉水持续高水位喷涌。特别是2022年以来在轨道交通大规模同步建设期间,趵突泉水位达到历史最高的30.27米,这也表明济南轨道交通泉水保护措施科学、合理、有效。

成形起势促产业

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总部有一座特殊的“地质博物馆”,收藏着来自各施工单位的岩芯样本,上面密密麻麻贴着样本采集标段以及土质类型:粉土、粉质黏土、砂卵石、辉长岩、闪长岩、碳酸盐岩、石灰岩……几乎涵盖了济南所有地质类型。“保泉是济南修建地铁的首要任务,但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给地铁建设带来了难题。”刘浩说,济南地质环境复杂,孤石密布、溶洞丛生,超高强度岩层及软硬不均、风化不均等不良地质比比皆是,给盾构施工造成了极大挑战。

随着济南地铁一期规划落地,用上“济南造”盾构机的使命落在了济南重工集团身上。济南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国蓉说:“我们迎难而上,不会技术就去学,没有专业人才就去引进,缺少车间就立马去建设。”

2016年5月,由济南重工集团设计制造的山东省首台大直径地铁隧道盾构机“开拓一号”顺利完成组装调试,验收下线。随即迅速投入济南轨道交通1号线王府庄站施工区项目建设,先后“零沉降”安全穿越京沪铁路、京台高速、京沪高铁,顺利完成施工任务。济南重工总经理助理、战略规划部部长于普涟说,首台盾构机的出色表现,为企业后来获得订单打下基础。

山东大学齐鲁交通学院院长李利平告诉记者,如今“济南造”盾构机已经进入“2.0智能时代”。为进一步提升装备质量,山东大学联合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共同研发了“五官一脑”的智能装备系统,全面提升盾构机的智能感知与智慧决策能力,降低盾构施工安全风险,有效适应复杂多变的施工环境和高标准的技术要求。

乘着轨道交通建设东风,济南重工成为全国盾构机行业的一颗新星。截至目前,济南重工累计生产盾构机140余台,产品进入北京、广州、深圳、南京等14个城市。济南重工智能掘进技术与装备研究院副院长、盾构机主驱动研发团队带头人孟晓宁说:“一开始,我们想先实现‘济南造,济南用’,这个目标已经达成了。接着,我们朝着‘济南造,中国用’的目标努力,现在也部分实现了。目前,我们正全力迈向‘济南造,世界用’,让济南造盾构机走出国门、走向全球。”

在工程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济南轨道交通产业也迎来蓬勃发展。“济南造”地铁列车下线、17.5米全球最大直径智能盾构机“山河号”高效投用于济南黄岗路穿黄隧道工程、全国首个“预制叠合”和“永临一体”车站试点建设……一批领先技术和高端装备“首台、首套、首次”竞相涌现。

目前,济南市初步形成集规划建设、建材生产、装备制造、运维服务于一体的轨道交通全产业链,“济南地铁、济南造修、济南配套”的目标基本实现。济南轨道交通产业投资发展集团公司总经理尹振雷表示,未来济南将围绕打造轨道交通全产业链持续发力,推进轨道交通产业配套企业落地济南,全面打造轨道交通全产业链生态圈,以轨道交通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积极布局和发展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不断推动产品结构向高端集聚。

多网融合助发展

前不久,记者来到济南地铁4号线1期工程02工区大杨站,工人们正在紧张忙碌地施工。朱斌告诉记者,这是轨道交通4号线经十路段自西向东的首座车站,已顺利完成主体及附属结构封顶。“虽然工程建设任务很重,但我们对4号线按计划通车充满信心!”

济南地铁4号线贯穿经十路,项目意义重大。济南地形东西狭长、南北空间局促,60%以上的重点企业布局在横贯东西中轴、全长90多公里的经十路,人流车流集中,交通拥堵现象尤为突出。济南轨道交通集团规划技术中心主任刘家海介绍,截至2022年,经十路承担了济南市17%全方式出行和13%公交出行,承担着东西向约34%断面交通量。

尽管济南此前推出了快速公交系统(BRT),但效果有限,难以解决长距离大运量交通问题。“地铁4号线的修建将明显缓解交通拥堵。”济南轨道交通集团运营公司总经理李作周说,随着地铁一期规划1、2、3号线的建成,济南基本形成“H”形轨道交通网络体系,解决了济南能不能建成地铁的问题;二期规划建成后,将有效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现状。

刘家海表示,尽管地铁4号线将实现较大客流量快速流动,但如何打通从主干线到社区的“最后一公里”,仍需超前谋划。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正与济南公交集团密切沟通,探索实现多种交通方式优势互补,最大程度满足居民出行需求。

“2024年,我们开通优化轨道交通接驳线路26条,接驳线路已达210条,占现有公交线路的53.4%。”济南公交集团董事长石军说。随着轨道交通4号线等重要项目建成,济南城市公共交通格局将随之发生改变。下一步,济南公交将持续优化公交线路,重构轨道交通沿线的公交线网布局,让“地铁口到家门口”这段距离有更多公交接驳,进一步加强“轨道+公交”双网融合。

“根据规划,7号线一期计划于2027年开通运营,这也是二期规划最后一条建成的线路,届时将成为济南首条跨黄河地铁线路,助力城市空间拓展与多中心发展。”济南轨道交通7号线项目管理部经理杜乐乐说。据了解,7号线一期工程北起黄河北岸的济北站,南至凤凰南路站,全长约30公里,将连接高新区、历下区、历城区、天桥区和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

2024年11月22日,济南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初期运营,这是二期规划首条开通运营的线路,也是济南首条连接机场的线路。2025年底,轨道交通4号线、8号线及高新东区云巴环线等线路将陆续开通运营。“到2027年,济南多制式的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超过300公里。届时,济南城轨交通将进一步实现与公交、高铁、城际铁路、机场等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互联互通、网络互补,让泉城市民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安全、舒适的出行体验。”济南轨道交通集团董事长高树金说。未来,济南地铁不仅将承载破解“交通拥堵之困”的使命,也将成为济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