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建杭 北京报道
2025年,多个省份的省联社改革进程加快。
近日,又一省联社确定省级农商联合银行改革模式。陕西省农信系统在探索并完成“秦农模式”之后,陕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陕西省联社”)首次公开透露将组建省级农商联合银行。
近日,陕西省联社党委副书记、主任田亚欧公开表示,陕西省联社不久前已上报改革方案,并表示“随着股权治理关系理顺、管理链条拉直,改制后的省级农商联合银行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机构,要全方位、更严密扛起管理责任”。
关注农信系统改革人士观点认为,省联社改革模式多样化,但核心在于通过理清理顺改革架构、构建现代化公司治理机制后,对县市级基层农信机构提供更好的管理服务职能。
三年不良资产攻坚行动备战改革
陕西省联社官网显示,陕西省联社成立于2004年8月,由省内107家县级农村信用社入股设立,受陕西省政府委托对全省农合机构行使“管理、指导、协调、服务”职能。
目前陕西农信实行省联社和县级法人机构两级法人管理架构,省联社机关内设16个部门,在除西安市以外的9个区市设立9个审计中心,目前管理服务92家县级法人机构,其中农商行51家、农信社39家、农合行2家。
陕西省联社公布的信息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全省农信资产总额11374亿元,较2024年年初增加583亿元,总量和增量持续稳居全省同业前列。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陕西省全省共有94家农村金融机构,其中农商行有53家。陕西省联社目前管理服务的92家农村金融机构普遍资产规模较小,同时受地方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陕西省内的农村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参差不齐、历史包袱相对沉重。
记者了解到,陕西省联社自2022年起集中开展不良资产攻坚行动。过去三年中,陕西省内农村金融机构采取了多项措施来压降不良贷款占比。例如部分陕西农信系统行社对存量不良、核销打包贷款逐笔梳理,掌握不良贷款真实情况,确定处置目标户,制定化解措施及时限,全力清收处置不良贷款,并通过特殊资产、抵债资产在公开渠道拍卖等方式收回资产。
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陕西省联社开展为期三年的“破冰、融冰、除冰”行动,集中开展不良资产清收攻坚,利用三年时间对不良资产的难点焦点问题各个击破。
陕西省联社信息显示,通过三年系统施治,陕西农信实现表内不良贷款减量趋实、特殊资产清收成效显著、抵债资产处置提质增效。截至2024年年末,不良贷款占比较年初下降0.3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占比和关注类贷款占比降至历史最低,资产风险实现总体收敛目标。
联合资信金融一部技术总监刘睿指出,随着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的持续推进,一系列“减量提质”的举措使得中小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和金融服务能力得以提升,资产质量及业务管理基础得以夯实。
刘睿认为,中小银行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其不良贷款率相比国有大行略高。属地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客户资质的下沉以及自身风控水平的不足,共同导致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弱于其他类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相对更高。中小银行的重组、整合将促使其完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提升抗风险能力;同时在合并整合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大量的不良资产处置,有助于压实中小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夯实业务发展基础。随着省联社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风险处置力度的加大,中小农商行不良贷款率明显下降,拨备水平有所提升。
寻找省级统筹与县域自主的“黄金平衡点”
在省联社改革浪潮下,目前采用联合银行模式、统一法人模式(建立省级农商银行)的省份较多,陕西省联社方面也即将组建省级农商联合银行。值得注意的是,此前陕西省农信系统改革中尝试探索“秦农模式”引发业内关注。
公开信息显示,秦农银行成立于2015年,是在西安市6家城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合并重组基础上,通过增资扩股、优化股权组建起的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资产总额达到777亿元。
秦农银行创立伊始,就承载了省联社改革以及地方金融发展的重要责任与使命。《陕西省“十三五”金融业发展规划》指出:“支持秦农银行通过控股、参股,按照母子银行模式整合省内外农村金融资源,打造成为资本充足、治理完善、内控严密、服务优良、效益良好的跨区域、现代化商业银行集团。”
2024年6月,秦农银行吸收合并陕西蓝田农村商业银行和陕西周至农村商业银行完成,并发布公告称:“秦农银行蓝田支行、周至支行正式挂牌开业,标志着秦农银行改革任务完成。”
陕西省农信系统未来是否会采取“秦农模式”和“省级农商联合银行”两个路径并行?秦农银行未来是否有上市计划?秦农银行方面暂未回复。
在陕西省政府的相关文件中,已公开点名支持秦农银行加快上市。《陕西省“十四五”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指出:“支持秦农银行争取在全省布局,加快筹备上市,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打造全国一流农商行。”“积极争取国家批准我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保持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不动摇,保持县域法人地位总体稳定,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市(区)通过城区农商行、农信社合并等方式组建市级农商行。”
从已落地改革模式看,浙江、山西、四川、广西、江苏筹建的省级农商联合银行均已开业,江西农商联合银行成立大会也于不久前召开;辽宁、海南、河南选择的统一法人模式的省级农商行也已陆续开业。此外,新疆和甘肃农信系统选择切换改革路线,由农商联合银行切换为统一法人银行,也在组建进程中。
目前部分省份农信改革选择建立联合银行模式,这一改革路径对于省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有哪些利好?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财政金融创新与农村改革”团队首席吕开宇认为,省联社改革通过引入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有利于小型金融机构获得更多政策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和信息资源,有效分散风险并加速现代企业管理。具体来看,第一,增强政策资源获取能力。改革后联合银行将直接承接省级乡村振兴业务,大大提升原有小型机构的业务承接能力,优先获得政策红利。第二,提升资金调剂能力和增加市场参与机会。通过组织不同金融机构的资金调剂,小型金融机构获取资金的能力将有所增强。同时,在联合银行模式下,县域小型金融机构也有机会参与跨区域的大额贷款或产业链金融、产业园区等项目,突破本地市场局限。第三,增强科技数字应用能力。改革将有助于统一金融科技平台和后台服务,帮助小型金融机构降低科技投入成本,提升数字化能力。第四,增强风险防范能力。通过制定统一的风控标准,建立省级风险互助基金或流动性支持机制,有助于县域小型金融机构应对突发性风险。
农村金融改革中需关注到为数众多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吕开宇指出,小型金融机构往往具有如下特点:自主经营但政策支持少,业务灵活但规模有限,自负盈亏但抗风险能力弱,专注本地但跨区域能力弱;与大型金融机构比,小型金融机构在资源整合与效率提升、风险防控与资本补充、治理机构优化与政策扶持等方面弱势明显。
吕开宇指出,县域小型金融机构的优势就在于扎根县域地方,因此,未来县域小型金融机构需要通过改革,既利用规模效应补齐科技与风控短板,又保留县域机构“接地气”的优势,找到省级统筹与县域自主的“黄金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