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无锡4月19日电 2025年4月18日,国家大剧院“中国交响乐之春”迎来历史性时刻——无锡交响乐团航天主题交响组曲《飞天》完整版全球首演,在中国艺术的最高殿堂奏响千年文明与星辰征途的壮丽交响。

这场融合敦煌神韵、航天伟力与江南诗性的艺术盛典,既是以交响语汇重构人类宇宙观的东方宣言,也是无锡这座“万亿科创名城”以文化软实力对话世界的创新实践,标志着中国文艺在“新质生产力”时代攀登精神高峰的里程碑式突破。
【太湖浪涌 交响破局】从城市序曲到国家殿堂的“无锡加速度”
中国交响乐之春创立于2008年,作为国家大剧院重点打造的艺术节品牌,每两年举办一届。这一盛事生动展现了中国交响乐发展的蓬勃生机,也为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搭建了一方展示的平台。
自2024年元旦首演至今,无锡交响乐团仅用一年多的时间便登顶国家大剧院舞台,带来《飞天》——林大叶与无锡交响乐团音乐会,并以“双原创”力作——《无锡序曲》与《飞天》完成从太湖之滨到国家文化坐标的跨越式跃进。
江南叙事:科技与人文的双螺旋
音乐会以《无锡序曲》启幕,青年作曲家李劭晟以“音画交响诗”重构城市基因:弦乐如古运河涟漪轻泛,木管似惠山竹影婆娑,铜管若物联网数据洪流奔涌。指挥林大叶执棒下,乐团以精准声部对话演绎“万亿之城”的创新脉动——从二泉映月的千年回响到集成电路的量子跃迁,吴地文化的深邃与科创高地的锐气在此交融共生。《无锡序曲》也是《无锡组曲》的第一乐章,《无锡组曲》作为一部音画交响诗,专题性、多维度、分门别类地描绘了无锡的城市图景,包含了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
浪漫对话:女高音与交响乐的时空和鸣
抒情女高音宋元明以“丝绸般嗓音”诠释理查·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柔美且具有力量。她唱出了渐行渐远的挥别之情,以及美人迟暮之感总是令人难以释怀:春梦了无痕,九月果实累花枝,灵魂可以栖息之地……无锡交响乐团精心细分的弦乐不仅为庞大的乐队,更为女高音独唱提供了明晰的基础。每首歌曲都以简洁的管弦乐乐段为背景,它们起伏不定,轻响错落,丝丝扣入人心,精美到甚至可以与女高音融为一体。

【飞天揽月 文明重铸】五重乐章解码中华问天史诗
音乐会的下半场——以航天为主题的交响组曲《飞天》迎来了世界首演。作品是基于无锡正在大力打造空天产业的重要布局为灵感而创作的,反映了中国航天人“探索浩瀚太空”的伟大开拓精神和不懈征途。全曲共五个乐章如一条交响故事线,构成了《梦天》的神话想象——《问天》的理性诘问——《飞天》的科技实践——《巡天》的精准探索——《天行健》的哲学回归。
《梦天》:弦乐群以敦煌飞天舞姿般的流动性,呈现“嫦娥奔月”的东方浪漫;
《问天》:唢呐演奏家张倩渊以穿云裂石之音,与管弦乐展开“天问”式哲学思辨,民乐交响化处理彰显文化自信;
《飞天》:航天器发射声效采样与128声道全景声场,再现长征火箭刺破苍穹的科技伟力;
《巡天》:AI算法生成北斗卫星轨道音型,弦乐精密对位演绎大国重器的毫米级精度;
《天行健》:男高音薛皓垠以金石之声唱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构筑中国航天“自强不息”的精神丰碑。
“这部作品是用交响乐重构中华文明基因链的尝试”,李劭晟在创作访谈中阐释,“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天宫’空间站的现实,我们以音符解码文明传承的密码,让敦煌飞天的飘带化作航天器的轨迹。”

下半场林大叶的指挥驾轻就熟,在他的带领下,无锡交响乐团充满感情且生动细腻地诠释了交响组曲《飞天》的各个动人乐章。随着旋律推进,高潮迭起,乐团极具感染力的演奏,带领观众走进未知的太空世界,透过音乐与遥远的宇宙星际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
这场首演是无锡向世界递交的文化名片。《飞天》音乐会不仅是无锡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舞台上的一次全新的展示,也是乐团立足长三角科创高地、赋能“艺术+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标志性实践,以文艺形式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举措。
结束在国家大剧院的高水准演出,4月19日无锡交响乐团将走进清华大学,带来“吴风清韵”专场音乐会;4月20日则将来到北京大学,献演“锡乐未名湖”专场音乐会,通过中西合璧的艺术表达,向两所国内顶级学府的师生展现江南文化的独特韵律与温婉风情。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