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全国超大城市首例!深圳发布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1:47:00    

深圳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和“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国际重要枢纽,拥有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树林、珊瑚礁等典型生态系统,保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截至2023年底,深圳市已记录到原生性脊椎动物651种,野生维管植物2218种;海洋游泳动物187种,底栖动物429种;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70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6种。

2022年,深圳获评“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加入“自然城市行动平台”,2024年,“国际红树林中心”在深圳正式设立。新时代背景下,深圳将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记者从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近日,经市政府同意,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海洋发展局联合印发实施《深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2025-2035年)》(简称《规划》)。《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资源保护利用类市级重要专项规划,旨在构建全域覆盖、陆海统筹、智慧高效、全民参与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着力推动深圳自然生态保护工作进入全域全要素系统保护新阶段。

《规划》以“山海共栖,万物生息”为愿景,明确打造“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首善之城、国际生物多样性友好示范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的总体目标。规划方案围绕“维育野性生息山海、建设和谐共生都市、争创生态文明先锋”三大策略,提出十大举措,绘就深圳自然生态新图景。

维育野性生息山海

实施更精准的就地保护管控。首次全面摸清深圳野生动植物资源家底,科学建立保护物种的生境空间图谱,并据此规划重点动物栖息地不低于600平方公里和重点野生植物原生地不低于130平方公里,精准保护319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193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

推进更精细的分类管理。明确加强旗舰种、伞护种保护,对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制定精准保护档案和针对性保护措施,强化深圳作为全球候鸟迁徙重要节点的生境保护和水鸟廊道修复,打造“候鸟湾区”亮丽生态名片。

构建更科学的保护监测体系。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救护与抚育扩繁体系;构建常态化、智慧化、全域覆盖的野外监测网络;建设穿山甲保护研究分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依托国际红树林中心合作机制,强化关键领域科技攻关与国际交流合作。

(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规划示意图)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原生地规划示意图)

建设和谐共生都市

构建“四带五核多节点”野生动植物保护格局。包括罗田-大鹏、清林径-梧桐山生态保育带,珠江口-深圳湾、大鹏湾-大亚湾陆海协同生态保育带;以及大鹏半岛-田头山保护核心、珠江口保护核心、梧桐山-三洲田、深圳湾、大亚湾等五大保护核心。突出穿山甲、黑脸琵鹭、中华白海豚等伞护种旗舰种栖息生境的整体保护,兼顾其他重点保护物种、特色(有)物种的生境系统性保护,推动栖息地保护向生息网构建转变,形成山海城全域生境网络。

全面建设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区。从自然环境延伸至城市,保护可近距离观测的小微生境。分层级、分类型实施生物多样性友好项目。实施源头治理,加强生物安全防控,创新提出适应性物种预警调控措施。

区域协同共促物种复壮回归。明确深港、深莞惠、深珠在核心栖息地的协同保护、生物通道的联通、入侵物种联合防治等方面开展保护合作,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在生态共保共建方面的深度合作。

争创生态文明先锋

发展自然教育与公民科学。通过健全自然教育体系、加强设施设备建设、完善宣传教育、开发公众交互参与小程序等,多措并举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公民共识和保护意识主流化。

完善社会共治体系。联合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专家学者、市民等多方合作,共同保护野生动植物;完善管理机制,强化公众行为规范,促进社会共同参与,凝聚保护共识和增强保护氛围。

打造智慧化保护管理典范。加强智慧化的调查与监测、保护救护、公众交互参与、科研成果共享,构建全流程智慧化保护管理体系。

促成自然保护治理国际范例。通过加强关键领域国际科研合作、发起全球候鸟保护合作倡议、建成生物廊道保护修复典范等措施,形成国际范例,提升深圳在自然资源保护管理方面的国际影响力。

《规划》分时序、分层级系统推进实施,明确近期行动计划,包括调查监测网络、重要生境保护修复、生物廊道保护修复、重点物种救护与繁育、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科普与教育等6大类20项重点工程,以及保护体系健全完善、技术标准规范制定、物种专项调查与科研、国际交流合作及相关专项研究等5大类30项计划行动任务。

三大创新突破引领

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新范式

《规划》是全国超大城市首个统筹陆海全域、覆盖全要素的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主要体现三大创新突破。

一是全域空间保护。首次构建分级分类的野生动植物生境保护空间体系,绘制全域生物多样性图谱。

二是陆海统筹治理。系统推进水陆生物多样性整体保护,创新提出“界面-通道-节点”海陆联动保护治理方案,构建“生境走廊-动物通道”两层级生物廊道保护体系。

三是智慧赋能体系。建立全链条智慧化保护管理体系,部署生态感知监测系统,建设高端科研平台,开发全民可参与的数字交互平台,促进全民保护意识主流化。

(受访单位供图)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阮元元、王纳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