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三茶”统筹 赋能乡村茶产业振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14:13:00    

4月25日,第十七届云茶博览交易会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结合7个乡村振兴挂钩联系点茶产业实际,在7号馆7003展位免费开展“三茶”统筹乡村振兴挂钩联系点茶产品展示活动,集中呈现茶产品及毛茶样,并同步提供免费审评服务、发放《茶叶审评报告证书》,向社会推荐优质茶品。

这一举措为云南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普洱市宁洱县德化镇荒田村、保山市腾冲市清水镇驼峰村、临沧市云县漫湾镇白莺山村、德宏州梁河县大厂乡回龙寨、大理州南涧县无量山镇德安村、临沧市双江县勐库镇公弄村等7个“乡村振兴挂钩联系点”注入产业升级新动能,通过搭建专业展示平台、引入标准化审评体系,推动乡村茶产业从传统种植向“品质化、品牌化、市场化”转型,助力茶农增收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品牌突围:从“深山茶”到“博览会明星”

在临沧市云县漫湾镇海拔1800米至2300米的山峦间,近3万亩白莺山古茶园郁郁苍苍,200多万株野生型、栽培型、过渡型古茶树中,树龄达2800年的二嘎子茶王堪称“活化石”。这片被列入临沧市首批栽培型古茶园保护名录的1.24万亩核心区,正上演着“深山茶变明星茶”的蜕变。

白莺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罗维强说:“2020年起,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创会会长陈勋儒自不顾高龄,多次陪着专家学者、企业家来村里调研考察,为我们茶产业发展带来了关键转机。现在白莺山的茶叶品质和名气都提上去了,价格从2020年前的50元每斤涨到200元,村民人均收入也从几千元增长到3.5万元,这些变化离不开协会的大力帮扶。”

从茶马古道的散茶交易到博览会的品牌亮相,白莺山古茶园的“出圈”是社会组织赋能茶产业现代化的生动实践,续写着“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新传奇。

(白莺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罗维强带着村里的茶来到了茶博会 李瑾灿 摄)

科技赋能+模式创新激活产业动能

今年41岁的南涧县德安村村民字国君回忆道:“过去,我们村里家家户户自行打理茶园、加工茶叶,由于缺乏专业指导,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各环节都存在诸多短板,加工水平普遍不高。”此前,德安村茶园受种植管理粗放等问题困扰,发展受限。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携手科研团队,带来土壤改良、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为当地茶产业发展夯实基础。“以前种茶全凭经验,收成好坏看老天,心里没底。现在有专家全程指导,我们心里踏实多了。”字国君感慨地说。如今,在协会帮扶下,德安村从鲜叶采摘到初制加工,已逐步建立起标准化流程,茶叶品质得到显著提升。

类似的变化也在其他挂钩村悄然发生:宁洱县荒田村通过搭建产业平台、升级品牌、完善设施,加快推进茶园有机认证,推动茶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勐海县贺开村严抓产品品控,研发饼茶纹路识别系统,构建古树茶原料溯源体系,确保茶叶品质可查。同时,创新“云端集市”线上销售模式,融合茶叶销售、直播带货、茶文化传播等功能,形成“线上+线下”双线销售格局,有效拓宽村民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创新路径与实践样本。

“协会不仅带来技术,更打通了‘品质-品牌-市场’的闭环。”罗维强感慨道。

全链升级:从“单一卖茶”到“三产融合”

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以“古茶圣地”为根基,创新“343”工作法推动“三茶统筹”发展:通过党组织领办实体经济,与村企联营共建古茶山一二三产业融合先行示范区,以“数字茶仓+直播带货”构建线上销售链,研发饼茶纹路识别系统实现古树茶全流程溯源,2024年30场直播带动农特产品销售额突破350万元,让古茶产业从“原料依赖”转向“品牌增值”。同时多维度激活茶旅融合新场景:升级12公里乡村康养线路串联“茶咖实验室”“多肉街”等网红打卡点,推出青少年普洱茶研学、茶咖特调体验等业态,实现“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一缕茶香兴一域文旅”的融合发展格局。

无量山镇德安村依托优渥生态资源,探索茶文旅融合创新模式,将非遗跳菜、茶园、茶厂、茶文化展览馆等资源串联成集观光体验、购物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链,带动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拓宽村民就业增收渠道,茶产业成为驱动地区经济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绿色引擎。

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驻会副会长徐亚和表示,未来,协会将持续锚定助力乡村振兴这一目标,进一步挖掘并强化茶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协会在行业内的资源与影响力优势,全力推动云茶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台阶,带动更多茶农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 记者 李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