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本报讯4月23日至25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携手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在北京召开2025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孙宝国表示,纵观全球,人口红利渐失、气候危机加剧、经济复苏缓慢等多重压力给传统食品生产系统带来严峻挑战。同时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集中涌现,促进了食品产业从传统方式向新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孙宝国呼吁,全球各方共同携手构建食安健康共同体。一是打破技术壁垒,继续深化合作,共建开放包容的食品科技生态。二是拥抱变革,用创新回应消费者对安全、健康、可持续的期待。三是坚守使命,让科技之光照亮每一张餐桌。
国际科学理事会(ISC)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朱永官表示,保障全民食品安全和健康所面临的挑战具有高度复杂性和跨学科性,不仅需要科学与技术层面的突破,更需要基于严谨科学和包容性合作的全球性应对措施。
“食品安全是全球性问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李宁表示,新形势下,需要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技术,落实严谨的食品安全标准,运用食品安全科普新理念,强化全球协作、共同应对食品安全新挑战。
食品安全关系着每个人的健康。从农田到餐桌,食品产业链条长、环节多,要让老百姓吃得放心,离不开多个部门的协同发力。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并表示,将全力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660项,包含2万多项指标,涵盖日常消费的340余种食品类别。
□苏 喆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