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港股研究社,作者 | 璟松
随着特朗普关税政策预期升温,全球资本市场剧烈震荡,港股市场迎来深度调整。截至4月8日收盘,恒生指数、科技指数、国企指数4月累计下跌12.94%、15.32%、12.75%,齐创阶段性新低。
然而,在市场恐慌抛售的背景下,南向资金却逆势掀起“扫货潮”。自4月以来,南向港股通资金已连续4个交易日净买入金额在百亿港元以上。
4月8日,南向资金净流入153.73亿港元,大幅净买入小米集团、腾讯控股、中国海洋石油、中芯国际、泡泡玛特。这一现象背后,是短期风险与长期价值的博弈,更是全球资本对中国核心资产的重新定价。
暴跌背后的逻辑,短期扰动与长期价值的分歧
直观来看,港股此轮调整主要受三重因素冲击:一是特朗普加征关税带来预期扰动,二是美联储降息延后导致全球流动性收紧,三是部分科技股配售带来的压力。
然而,南向资金的持续流入表明,市场短期情绪与长期价值出现显著分歧。从流入数据来看,4月1日至3日,南向港股通单日净买入额分别达198.6亿、117.2亿、287.9亿港元。
4月3日的单日净买入金额更是创历史第二高,仅次于2025年3月10日净买入296.26亿港元的历史最高纪录。其中,港股通(沪)当日净买入169.93亿港元,港股通(深)当日净买入117.97亿港元。
拆分来看,资金流向呈现两大特征。一是高确定性资产受宠。小米、腾讯、中海油等兼具成长性与稳定现金流的公司获重点加仓,单日净买入额分别达25.35亿、19.37亿、11.48亿港元。
二是高股息板块成为新的避风港。红利低波ETF连续17日获资金增持,反映资金对稳定回报的渴求。
短期内,关税政策使得企业成本压力显著增大,盈利的不确定性也随之提升。不过,在这轮刺激落地后,部分来自海外的不明朗因素逐步消散,港股关注的重点将再次回归到企业自身的基本面状况以及行业的景气程度。
随着部分处于上游的AI及机器人产业链个股的估值出现大幅调整,重新显现出了吸纳价值。
因此,短期的扰动并不会改变港股全年反转的行情走势。“对等关税”对于港股基本面所造成的实质性冲击或许较为有限。
一方面,港股对于美国营收的敞口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依据彭博一致预期所计算得出的港股2025年业绩预期,在已经落地的两轮关税影响下仍有小幅上调。整体而言,港股的业绩预期受国内环境的影响更为突出。
尽管对等关税、美联储鹰派立场与科技股配售压力形成短期“三杀”,但南向资金的百亿级抄底表明,市场恐慌情绪与资产长期价值已出现显著分化,新的机会正在酝酿中。
抄底标的解析,谁在危机中孕育机遇?
当短期利空逐步消化,哪些企业能在危机中率先突围?答案或许正藏于南向资金的买入清单之中。
现阶段,南向资金通过押注高确定性科技龙头(如小米、腾讯)与高股息避险资产(如中海油、红利低波ETF),实质上在博弈两个核心逻辑。
其一,关税冲击对港股基本面影响有限,企业盈利韧性仍由国内经济修复主导;其二,市场错杀下,具备国产替代潜力(中芯国际)、全球化布局能力(泡泡玛特)及政策红利加持(基建、能源)的标的已跌出“黄金坑”。
而且,南向资金的扫货方向并非盲目“捡便宜”,而是精准锁定三大主线:硬科技突围、能源安全守卫、消费新势力崛起。这些企业的共同点在于,既能以技术壁垒或商业模式抵御宏观波动,又深度契合国内产业升级与全球化竞争的战略需求。
具体来看,国产替代与政策红利的双重驱动正在凸显硬核科技的真正价值。小米集团备受看好的背后,是其智能汽车与AIoT生态的突破。2024年财报显示,小米境外收入占比降至41.9%,而东南亚工厂的本土化生产有效对冲了关税风险。
再是受益于国产替代趋势的中芯国际。尽管半导体行业承压,但国产替代加速推动其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产能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对应营收占比也达到了76%。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4年中国大陆晶圆代工市场规模将达到933亿元,2025年达到1026亿元。
而能源与基建也成为通胀周期中的“安全垫”。近期国际油价波动叠加国内能源安全战略,中国海洋石油2024年H股股息率高达8.2%,成为避险资金首选。
重型基建股方面,政策端“增量工具预期”升温。2025年1-2月,广义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增长9.9%,增速维持较高水平,中字头国企估值修复空间显著。
而消费新势力则在IP护城河的助推下开始迎接结构性复苏。截至4月8日,泡泡玛特年内涨幅超50%,其全球化布局(东南亚收入占比达47.4%)与盲盒IP矩阵构建消费粘性,抵御宏观波动。
全盘来看,南向资金的布局已清晰勾勒出港股未来的突围路径:硬科技企业以技术自主性对冲关税风险、能源与基建依托政策红利筑牢安全边际、消费新势力凭借全球化与IP黏性穿越周期。
这些标的的共性在于,它们既是短期避险的“避风港”,更是长期产业升级的“发动机”。
港股长期展望,从“估值洼地”到“新平衡点”
当市场恐慌情绪退潮,这些企业的战略卡位能否推动港股从“估值洼地”跃升至全球资本配置的“新平衡点”?答案或将取决于两大核心变量——市场回暖的持续性与全球供应链重构中的中国角色。
目前来看,短期波动不改中长期向上趋势,机构普遍建议采取“哑铃型配置”,即科技成长+高股息防御双线布局,静待盈利与政策催化。
科技主线上,AI与硬件创新有望持续驱动业绩向上。在算力需求爆发的背景下,腾讯、中芯国际等将率先受益于全球AI算力投资周期。
而消费电子回暖趋势下,小米、快手有望受益于换机潮与广告复苏。Canalys机构预测,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2亿台,同比增长5%。尽管面临成本上涨和库存挑战,市场景气度依然向好。预计2024至2028年年复合增长率为2%。
高股息资产板块,防御属性与政策红利并存。一方面,“中特估”持续深化,央企考核改革推动中移动、中海油等提升分红比例;另一方面,利率下行预期,美联储降息周期下,高股息资产吸引力进一步提升。
再是政策变量下,内地流动性宽松与港股改革带来新的机遇。一是上市制度优化,港股IPO门槛放宽或吸引更多新经济公司上市,短期加速中概股回归与海外融资,中长期巩固金融中心地位,从而改善市场结构。
二是南下资金扩容,港股定价权持续提升。2025年1月单月净流入1184亿港元,2月净流入869亿港元,创下自2021年以来的单月新高,资金主要流向科技、金融及消费板块。
可见,短期扰动终将让位于长期价值重估。
在全球避险情绪升温与政策扰动的双重冲击下,港股市场经历深度调整,但其间南向资金连续百亿级抄底,揭示出恐慌情绪与长期价值的显著分化。
而科技成长+高股息防御或是穿越周期的关键,流动性改善、盈利预期上修及风险偏好回升,将驱动港股完成价值重估,从“估值洼地”向“新平衡点”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