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川(吉首大学)
近日,一则#考生虚构考研成绩还带着家长闹#的话题在社交媒体传播引发广泛关注热议。4月3日,西安财经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关于个别考生谎报成绩扰乱招生工作的声明》。声明表示,一志愿复试结果公布后,该校受理了个别考生虚构高分考研成绩携家人向学校提出异议、制造是非的案例,实际情况是考生低分未达到国家线。
同时,考生及家长的行为也极大干扰了学校正常的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秩序。自该声明发布之日起,我校将对这类考生固定相关证据,记录于诚信档案,情节严重的,两年内报考我校研究生认定为思想道德考核不合格。因伪造成绩等行为涉嫌违法犯罪,将相关线索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似曾相识的一幕。2024年3月重庆交通大学发布了《关于部分考生谎报成绩扰乱招生工作的声明》。实际上,关于考研分数造假,从考研初试成绩公布日起便屡有发生。诸如“考生伪造成绩欺骗父母”“考研成绩P图”“考研成绩修改”等话题更是频登热搜。
而从虚构成绩发展到带家长去学校闹,触碰法律红线则在众多闹剧中尤为特殊,此事一出也引得多家媒体评论,评论核心基本锚定在了“闹剧”“荒谬”。确乎如此,但值得深思的是,一个和一群所共同揭露的考研荒谬感,只关注极端案例的荒谬显然不够深刻。换言之,从这些人所虚构的假象中能看到他们缺失的东西,比方说高分、成功、赞扬以及存在感。某种程度上,这种虚构分数不只是个体的虚荣,也带有一种弥补性想象意味,用以比照当今现实的优绩主义、精英主义、唯学历论和教育不平等。
因此,荒诞之外更多的是软弱和悲情。软弱体现在相当一部分考生无论是出于主动抑或被动选择考研,都没能正视考试,任何考试有成功者必然会有落榜者,结果固然重要但不怕失败和接受失败的勇气同等重要。可以说,虚构分数暴露出的就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但人生中比考研更为艰难的事比比皆是,都以这种心态去面对又如何经营这一生?又如何勇敢地扛起生活中的责任和担当?虚假提供不了精神出口,抵达真实化身为勇者才是该有的生活态度。
纵观最近有关考研的各类乱象,也着实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明晰的悲情。悲有三:其一,虚构分数的目的大致可猜,要么是“划水”考生感动自己,要么是被强迫考研应付家长。其二,近年来考研机构恶意竞争日趋激烈,比如热衷高分榜,借由社交媒体广泛传播,“高分焦虑”“上岸焦虑”影响已十分深远。其三,本该是多元选择的未来规划,却逐渐演变成了“考研”的“独木桥”。对此,无论是考研还是考公,个体都应保持理性,考生客观分析自身情况规划未来发展,家长不再盲目强迫孩子考研,针对机构不断加温“考研热”“考公热”职能部门和平台要有所行动。
宏观上说,考研旨在选拔优秀人才,服务国家社会,促进教育公平。微观上说,考研提供科研路径,激发创新热情,实现个体理想。但很多人盲目冲进考研的赛道,跟风考研就为虚构分数、机构恶意竞争等乱象提供了土壤。这不仅是对个体发展的限制,也导致了教育资源的过度集中不利于优化人才配置结构。
看待这一出荒诞闹剧,除批判之外也应多些包容和深远思考。不得不承认,很多人在时代和媒介编织的虚假幻境的裹挟中无法始终保持理智,我们更期待通过这出闹剧,让更多的人保持清醒和理智,懂得在法律框架中作为,在理性中选择,在潮流中思辨,在虚无和荒诞中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