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汕头市民政局印发《关于在全市深入推行骨灰海葬的若干措施》(下称《措施》),其中明确,力争到今年底全市骨灰海葬率和绿色生态安葬率比去年有所增加。
去年,汕头骨灰海葬率首次突破28%,绿色生态安葬率超32%。如今骨灰海葬率和绿色生态安葬率的目标再次提高,背后不仅对殡葬服务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让移风易俗工作的推进有了新的思考。
近年来,汕头殡葬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围绕新目标,这座“全国文明城市”如何将殡葬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南方日报记者 杨立轩
推广绿色丧葬经验
在广东省新时代殡葬事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澄海区,去年海葬率达到70%以上,多年来领先于全市水平。其中,澄海区凤翔街道的外埔社区,居民几乎形成共识:“把骨灰撒向大海”。
外埔社区现有户籍人口6700多人,常住人口超1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社区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社区早就订立了村规民约,由党员引领、老人带头,推进丧事简办,20年多来累计有1000多份骨灰撒入大海。
“这和居民的开明观念有关。”外埔社区党委委员黄晓燕认为,社区靠河,有老码头,过去随着改革开放和特区发展,有居民外出打拼,也有外来人员定居,人员流动和思想碰撞让社区居民对新事物和新观念的接受度很高。
此外,外埔社区人多地少,“由老人带动老人”成了社区推行移风易俗的重要力量。1997年殡葬改革要将土葬改为火葬,就由党员引领,加上当地老年人协会牵头,并在推广火化后进行骨灰海葬。
为了让社区居民更方便缅怀先人,从2005年开始,外埔社区陆续建起六座祠堂,供奉逝者的牌位,每个祠堂每年会举办三至六次不等的集中祭拜活动。“现在社区的居民都不用在家祭拜。”外埔社区老年人协会会长陈茂存说,外埔社区是侨乡,很多人常年在外打拼和生活,通过祠堂集中祭拜不仅方便后人,也更加环保节约。
正是这样的日积月累,外埔社区居民对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形式产生共情,继而认同。如今,在该社区,往往不是年轻人主张骨灰海葬,而是老人主动要求自己过世后要海葬。
像澄海区和外埔社区这样的文明殡葬示范,能否在更大范围推广?
此次印发《措施》就提出,将通过举办全市海葬经验交流会议,编发骨灰海葬工作典型案例材料,落实各区相关镇(街道)、村(社区)前往澄海区开展调研学习,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丧葬经验,提升全市海葬工作服务水平。
鼓励实行海葬奖补
除了示范引领,《措施》还明确从优化海葬服务供给、强化精准动员引导、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全面拓宽宣传渠道、加大政策激励引导等六大方面,进一步提升汕头绿色生态殡葬服务水平。
其中,海葬服务供给有了明确“清单”。《措施》提出,在现有每年2次市级大型骨灰集体海葬活动和澄海区常态化集中骨灰海葬服务基础上,要形成“市级统筹、区级落实、市场补充”的协同机制,满足群众多层次、差异化的骨灰海葬需求。同时,推动汕头市殡仪馆优化海葬纪念广场建设,提供鲜花祭祀、网络祭祀、寄语追思等绿色祭扫方式,满足群众海葬祭祀追思需求。
在动员引导方面,要利用殡葬服务机构的前沿阵地作用,加大骨灰海葬理念宣传推广,开展精准动员,进一步提升公众对骨灰海葬的认知度与接受度。
在推进移风易俗方面,推动红白理事会在全市各镇(街道)行政村全覆盖;激活老年人协会效能,培育“银发宣讲团”,弘扬“生前厚养、归后薄葬”丧葬新理念;组织党员干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带头破除陈规陋习。
从2011年起,汕头实行骨灰集体免费撒海政策,所需费用由政府统一承担。《措施》也明确,这一政策将继续实施,并鼓励有条件的区县积极制定骨灰海葬奖补政策,进一步实现惠民殡葬制度从殡到葬的延伸,推动殡葬事业更好地服务于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
“要努力把百姓身后事办成‘暖心事’。”汕头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措施》印发,民政部门将通过持续增加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大力弘扬“厚养薄葬、魂归自然”丧葬理念,持续深化群众认知认同,提升骨灰海葬和生态安葬的普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