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你能穿越时光,回到20世纪初的青岛,定会邂逅这些场景——
步入古朴典雅的三江会馆,身着考究的江南商人、软糯的吴侬软语、散发着香气的西湖龙井,让人仿佛置身江南;
抬脚走几步来到广东会馆,浓郁的粤式风情扑面而来,精致多样的茶点,色泽诱人,粤商们吃着早茶谈着买卖,算盘珠子噼啪作响;

齐燕会馆旧址
向北溜达至馆陶路,齐燕会馆广场上人声鼎沸,银钱交易的呼喊声、讨价还价的争论声此起彼伏;
……
动荡乱世,商海沉浮,而旧时青岛的各大会馆就如同避风港,庇护着各地的客商。会馆文化,不仅是商帮互助的产物,更成为城市商业、政治、文化变迁的缩影。
今天,我们不妨一起寻觅那段激荡人心的历史,触碰青岛源远流长的商脉。
一
自青岛开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蓬勃的发展潜力,吸引着各地商人慕名而来,寻觅商机、追逐梦想。为谋团结创业,他们相继建立了一批同乡组织,称为“会馆”。
1902年,祥泰号经理傅炳昭与河北人士联合,成立齐燕会馆。1906年,广东香山人古成章创办广东会馆。再过一年,江苏人丁敬臣等创办三江会馆。三年之间,青岛“三大会馆”三足鼎立,通称“三帮会馆”。

广东会馆遗址,现为四方路幼儿园 刘洁 摄
商海通衢,商业交流的中枢。
作为聚会之地,会馆极具包容性,它敞开大门接纳着身份各异、阶层不同的各色人群,商业信息在此汇聚,商业灵感在此迸发,商业合作在此达成。《胶澳志》称“三馆俨然商界之代表者”,足以说明三大会馆在青岛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
历史上,聚宝楼、贺金记、万利荣和泰和祥等商号,均由三江会馆的商人创办管理。馆陶路的银钱交易市场在齐燕会馆的带动下一派繁荣,商人们在此进行粮食、棉花等大宗商品的交易,还延伸至金融借贷、票据兑换等业务领域,丰富和活跃了商业活动。此外,会馆在统一货价、使用标准度量衡、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等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10年的三江会馆(左)和广东会馆
1910年清政府颁布《商会简明章程》,三大会馆即呈报“胶澳总督”批准成立了“青岛商务总会”,自此以后,三大会馆和商务总会就成了青岛“商界公益”“市政得失”的“集议而决”之地。
桑梓情暖,同乡互助的港湾。
“凡老乡有困难来找广东会馆,没饭吃管饭,没衣穿发衣,没钱花给钱,如失业便帮助找工作,想回乡则资助路费”“过去想干学徒,需要找三个可靠的保人,往往出自同乡商会”“广东会馆于前清光绪年间成立,初由广东帮商号组织,历年经办本埠公益,同乡善举甚多”……
从各类史料及书籍记载可以看出,作为民间同乡会组织,会馆在青岛开发早期商业、文化、教育、慈善上的贡献显著,成为移民的情感和经济联系纽带。对不同籍贯背景的旅青华商来说,会馆成为他们在陌生之地“大展拳脚”的依靠和港湾。
二
据青岛文史学者李明介绍,鼎盛时期,青岛的同乡会组织近30个,它们对地方经济、政治融合、城乡沟通、慈善救济、文化传承有明显的助力作用,参与、见证并推动了青岛新城从传统社会向公民社会过渡。其独特的历史作用,不可替代。
商战烽烟四处起,孵化了民族工商业。
齐燕会馆傅炳昭推动设立的青岛市物品证券交易所,终结了外资对期货交易的操控;裕盛、公祥、肇兴等三十余家船行的兴起,结束了国外航运的垄断……
通过资源整合,会馆营造了良好的商业环境,培育了众多民族企业,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成为青岛民族工商业崛起的重要助推器。
南北腔调共一炉,促进了文化交融。
20世纪初的青岛,堪称南北文化交融的冶炼炉。各地移民聚集于此,带来各样风俗,城市文化也变得愈加多元。
比如,齐鲁商人胸怀宽广、追求务实,江浙商人精明诚信、思维开阔,二者相遇,激发了商业文化的融汇创新。

旧时三江会馆的戏台
又如,文学艺术的碰撞。青岛最早的戏楼诞生于三江会馆,被誉为“琴港第一戏楼”。京剧名伶曾在此演出,吸引了洪深、老舍、俞珊等众多名人前来赏戏,戏台经常被前来观戏的百姓围得水泄不通。
再如,民俗风情的融合。居民来自全国各地的三江里,是名副其实的“大杂院”。各地方言在此交汇,当吴侬软语受到“海蛎子味”的青岛话影响,他们自己的家乡话反而说得少了。
百年风云入戏台,见证了历史更迭。
1902年,德国人打算拆迁天后宫,引发轩然大波。齐燕会馆的创始人傅炳昭,和即墨商人胡存约拍案而起,集合青岛商家,抵制拆迁。最终,天后宫得以保留于原处。
1912年9月,三大会馆联合青岛各界邀请孙中山来青。孙中山在三江会馆作演讲,之后又参观了广东会馆并合影留念。他的莅青,鼓舞了本地民众,使大家的爱国热情高涨。

孙中山在广东会馆与粤商合影
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青岛各界群众几次在齐燕会馆广场集会,发表慷慨激昂的爱国演说,举行示威游行。人们称齐燕会馆广场为“群众广场”“革命广场”。
会馆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商业兴衰、社会变迁,成为研究青岛历史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
一砖一瓦会说话,勾勒了青岛模样。
南北商人大集聚,各地会馆先后崛起,一个华人设计、建设青岛城市街区的时代就此开启。
一方面,为了服务同乡,会馆往往附带文化、教育、医疗、慈善等场所,对周围片区的经济结构与社会融合,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

青岛三江小学旧照
另一方面,各地商帮在青购买土地,置办产业,推动了商区的繁荣兴旺。比如,从大鲍岛开发伊始,齐燕会馆会长傅炳昭就相继购买了几块土地,用以建筑房屋。又如,三江会馆会长周宝山在博山路—海泊路地块盖起了多座里院建筑,其中就包括如今网红打卡地——广兴里。在他们的参与下,中西合璧、多元融合的里院街区逐步形成。
各类会馆,不仅影响了青岛的商业发展,也从某种程度上雕刻了这座城市的DNA。
三
馆陶路、四方路、芝罘路……作为青岛商业的“活化石”,如何挖掘会馆文化、里院文化、市井文化,让这故事长长久久地讲下去?
以才兴城,讲好外地人的“青岛新事”。
如果说,曾经的会馆,见证了外地人征战商海的“青岛往事”。那么,如今历史城区的改造,则是在讲好这个以才兴城、传承百余年的“青岛新景”。
作为当年同乡会团体互帮互助、扶持发展的地方,三江里被打造成适合青年人才创业的青年社区。这里的民宿温馨典雅、干净卫生,不仅具备洗衣做饭等生活功能,并设有聚会交流的公共客厅,实惠的价格为旅居青岛的青年人群提供便利;这里的商业氛围浓厚,充满浪漫与活力,给思维活跃的年轻人提供一个自由的创业舞台。

三江里如今成为青年人才喜欢的聚集地 邢志峰 摄
新旧交融,讲好老建筑的“潮流故事”。
对老建筑的保护利用,一方面,要保留其“老味道”。比如,三江里片区里院保护更新工作坚持“修旧如初”和“一楼一策”,原门窗、墙面、屋檐、石柱等,得到了保留。又如,三江里的微型博物馆——此地有CAI(才、财、彩),通过老物件、老照片讲述了关于三江里“才华、财富和彩头”的故事。
另一方面,要挖掘其“新风尚”。三江里街区依靠“住宿+”的思路,发挥“楼上住宿、楼下商业”的里院文化,引入“失物招领照相馆”“米桃皮自拍馆”等宝藏小店,以及个性手作、文艺礼品等小而美的业态,打造出场景化沉浸式休闲生活街区。

《青岛往事》讲述了青岛商战故事
动态传承,讲好本地人的“地道故事”。在地文化是老建筑延绵发展的原生动力,其活化利用,离不开这里的人、这里的事。未来,不妨推动原住居民、本地学者、社区组织等,共同参与到历史片区的保护和利用中来。
市南区打造“上街里·阅城”文化品牌,让建筑可“阅读”;启动“城市记忆工程”,组织学生研学团探访三江里,通过老照片对比、口述史记录,让青少年成为历史传播者;同时,鼓励里院居民开设“家庭博物馆”,展示祖辈经商器物,将私人记忆转化为公共遗产……以历史遗产为锚点,将“市井烟火”升华为“情感消费”,不断延续这座城市的商脉与文脉。

在三江里参观的孩子们 邢志峰 摄
会馆不仅是青岛商业的“活化石”,更塑造了这座城市的开放基因。从近代南北商帮竞合,到如今上合示范区建设,青岛始终在“连接南北、沟通中外”的商脉传承中寻找发展答案。
作者:刘洁
来源|青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