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砖窑旁配套水井

红砖窑穹顶俯视图
■融媒体记者 邱丰 张素萍 蔡紫旻 赵伟 许小程 通讯员 庄国柱 文/图
近日,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工作中,泉港区新发现并登记一座始建于明代隆庆年间的红砖古窑址。窑址名为“虎石隆庆红砖窑”,位于后龙镇坑仔底村虎石自然村,其保存相对完整,窑址旁现建有“闽南红砖文化展示馆”,向公众讲述跨越400余年的烧造传奇。
虎石窑始建于明代
在今年“四普”工作过程中,泉港区普查队员深入后龙镇进行田野调查,于虎石自然村222号发现了这座古窑址。窑炉主体结构清晰可辨:窑口朝向西南,占地面积约159平方米。窑炉主体由块石与含砂量高的特制长方柱形砖块砌筑,包含窑门、火膛、窑床及后壁通风口,前部呈独特圆弧形,后部为直壁。窑炉外部通高达8.78米,窑床进深2.77米、直壁底宽2.44米,窑炉后部还存有踏步石及水井一口,默默诉说着当年生产的繁盛景象。
普查记录显示,虎石窑始建于明代,一路炉火不绝直至1988年,其产品曾以品种多、产量大、质量优而名扬海内外。窑口出产的红砖质地坚硬、表面平整、色泽纯正偏红、样式美观大方,是闽南传统建筑的经典用材;同时,窑场还兼烧各类生活器具与日用品,体现了其生产的丰富性。
“红砖出海”见证乡愁
民国时期,许多泉州人选择“下南洋”闯荡,在当地扎稳脚跟后,立业安家成了许多人的期盼,思乡之情催生了他们对家乡闽南传统建筑红砖的需求。得益于临近湄洲湾的便利海运条件,隆庆窑与当地其他窑场所产砖瓦源源不断销往东南亚地区,由此推动窑业发展至鼎盛时期。普查专家指出,该窑炉是区域红砖产业历史的重要见证,周边虽有多处类似窑址,但此窑保存状态较好且极具代表性,承载着不可替代的工艺记忆,这段“红砖出海”的历史,也成为闽南华侨文化的重要注脚。
此次新发现的虎石红砖窑址,以其延续使用的超长历史跨度与保存完好的核心结构,为研究闽南地区传统窑业技术演进、红砖产业经济形态及地方社会生产生活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史料。如今,窑炉已被活化利用,辟为“闽南红砖文化展示馆”,通过红砖外销南洋的历史脉络与本土工艺的百年传承,让这段炽热的泥土传奇继续闪耀于当代。
来源:东南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