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当前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年轻人的消费观呈现出鲜明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他们既愿为兴趣一掷千金,又精于比价“抠细节”;既追求品质与体验,又警惕品牌溢价与过度消费。如何理解这种“精致且精明”的消费观?如何激发年轻人的消费潜力,促进提振消费?这需要深入剖析年轻人消费行为的底层逻辑,以此为基础构建政策与市场的协同路径。
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观,可谓是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奏”,本质上是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和个人价值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一,体验至上与悦己消费的崛起。《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超七成受访者每年至少旅行一次,自然探索、非遗体验等深度游成为主流。大量的滑雪爱好者每年奔赴不同雪场,民宿爱好者更愿为“沉浸式旅游”支付溢价,这种“为体验买单”的倾向,折射出年轻人对精神满足的重视。
其二,务实主义与质价比优先的理性回归。“可以买贵的,不能买贵了”成为年轻人消费的潜台词,不少90后在社交平台上积极分享通过多平台比价买到同源低价商品的经验。这种“该省省、该花花”的消费逻辑,既是经济下行压力下的被动选择,也是对消费主义的主动反思。
其三,可持续消费与价值觉醒的深层转向。Z世代将碳足迹计算纳入消费决策,二手平台闲鱼年度交易额突破5000亿元,“自带杯减5元”成为咖啡店新规,豆瓣“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聚集35万成员倡导“清醒消费”。这场静悄悄的消费革命,标志着年轻人正从“拥有什么”转向“如何 选择”,通过消费投票重塑商业伦理。 因此,要激发青年消费潜力从而令年轻人“舍得花”,就需要兼顾其理性诉求与情感需求,在政策引导、市场创新与社会保障层面协同发力。
首先,提升收入预期,夯实消费信心。北京大学苏剑教授指出,提振消费的核心在于“稳预期”。当前,青年群体面临就业压力、房价高企与社保不足等多重制约,储蓄倾向上升、负债意愿下降。对此,需优化收入分配机制,同时完善社保体系,扩大保障性住房与医疗覆盖,缓解“不敢消费”的后顾之忧。
其次,创新消费场景,激活情感共鸣。应该看到,传统商场、餐饮模式已难以满足年轻人需求。政策应鼓励城市打造沉浸式文旅综合体、主理人品牌聚集地等新场景;企业需挖掘圈层文化,通过IP联名、社群互动建立情感联结。B站“Z100好物榜”中,齐天大圣机甲乐高等品类上榜,印证了“兴趣驱动消费”的潜力。品牌唯有以创新品质替代价格内卷,方能赢得青年青睐。
再次,强化权益保障,优化消费生态。年轻人既是消费主力,亦是维权先锋。监管部门需规范“种草经济”、直播带货中的虚假宣传,建立“政府—平台—消费者”共治体系; 同时完善二手交易、会员服务等新兴业态的监管框架,打击大数据杀熟、临期商品欺诈等乱象。唯有营造公平透明的消费环境,方能释放年轻人的消费活力。
我们应该意识到,年轻人的消费观,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转型。他们既追求“诗与远方”的体验,又精打细算每一分支出;既渴望个性表达,又秉持社会责任。破解其“舍得花”的密码,不仅需要短期政策的刺激,更需从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创新消费供给、筑牢社会保障网等长期制度方面进行设计。
(作者系上海市人大代表)
原标题:《如何破解年轻人“舍得花”的密码?人大代表:唯有以创新品质替代价格内卷》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王海燕
来源:作者:林世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