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电子商务巨头有个著名的口号:“做发动机,不做飞轮”,飞轮靠别人带动,而发动机能带动别人。这句口号貌似触及了德鲁克所言的“管理真谛”——激发和释放人们的固有潜能,创造最大价值为他人谋福祉,也有人将它归结为公司成功的根本原因,但是,在我看来,这个口号是有问题的。
首先,飞轮是发动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两者怎么能对立相比较呢?发动机只有在做功行程产生推动力,排气、进气和压缩三个行程都要消耗动能,如果没有飞轮的惯性,发动机就不能正常运转,因此,每台发动机的曲轴后端,都有这个重要构件。
其次,说飞轮“靠别人推动的,没有外力就不会动”也是错误的。飞轮在发动机不做功时,利用自身的储存的惯性能量,有力地推动了发动机高效、稳定地输出功率,因此,飞轮也具有驱动力,它和发动机一直同步在跑。
最后,如果将团队比喻成发动机,要跑得平稳,必须要有飞轮这样的稳定器,否则发动机的转速就不稳定,就难以平稳地推动别人,团队迟早要出问题。

飞轮位于发动机曲轴后端
毫无疑问,这家电子商务公司用短短二十的时间创造了一个经济奇迹,他们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推动中国进入了电商时代,不但成就了无数的商户、无数的消费者,还成就了自己。最令人惊叹的是它的业绩增长速度,堪称神话:用三年时间会员超过百万,赢利超过六百万元,此后“盈利千万元”对他们来说,快速地由“每年的目标”,变为“每季的目标”、“每月的目标”、“每一天的目标”,直至“每一小时的目标”。
他们认为,员工在企业做“飞轮”不足取,应该人人都是“发动机”,人人都要“用一颗冠军的心去战斗”,推动所有人迅速攻城掠地、发展壮大。在企业创立基业的初期,这样的理念有利于保持充足动力,抓住历史机遇,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忽视飞轮的作用,或者将团队中起着稳定、缓冲、夯基作用的员工,嘲讽为“不推就不能动”的负面人,这也是不可取的。
企业不可能永远处于风口,也难以保证组织内部能一直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不经过内练内修,形成持续、稳定地发展惯性,推动企业内部肌体多元化,并且一致向前迈进,再强大的铁军,也会因为“金属疲劳”或者缺少润滑油,受蚀生锈或者碳化脆化。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企业,一味追求“高节奏、高效率、高效益”,企业内部不是“齐步走”,而是“鸣枪赛跑”,最终受到“木桶效应”的影响,所谓的“飞轮”,甚至是“发动机”,果然转动不灵了,企业稍微受一点风吹草动就轰然倒下了。众所周知,该公司目前就因为组织问题,成为网上吐槽、爆料和争论的热点,这些现象也从侧面反应了这个问题。

企业的发展引擎需要足够的惯性
一支铁军,固然令人肃然起敬,但它不仅要纪律严明、战斗力极强,还比较要有足够的发展惯性和自觉性,这就要求企业既要能用高超的营销技术教育新人成长,也能用流程化的管理方法引导成员每时每刻应该做什么,用成长性吸引大家凝心聚力,自发式的不等不靠不要,团结一致向前进,这才是完整的企业发展引擎。当然,这家电商巨头并没有大肆宣扬这句口号,他们一定也在不断强化内力,否则他们的发展就不会如此稳定。
国内的确存在一些企业,靠“打鸡血”成长,这是不能长久的,靠只有做功冲程而没有飞轮带动的发动机推动,也是不能长久的。不信,我们可以静观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