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海地是哪里属于哪个省(吃土之国-海地)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4 09:39:14    

海地

海地在加勒比地区无疑是个奇葩的国家,从前不久的一则新闻就能看出来。该国总统若弗内尔·莫伊兹愣是被人在家里杀害了。案情至今未能大白于天下。

海地是加勒比海的一个岛国,位于第二大岛伊斯帕尼奥拉岛西半部,东临多米尼加共和国。国土面积27750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北京加上天津的面积。一千一百多万人口的人均GDP只有七百多美元,作为对比中国的人均GDP在2019年已经超过1万美元了。海地属于世界低人类发展指数国家,美洲最贫穷国家以及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补充一点,海地还是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

海地黑人占95%,混血穆拉托人和少量白人仅占5%。人民生活非常贫困,大约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国内政治腐败,缺少医疗保健系统,婴儿死亡率也很高。前些年注意到有些网友调侃说穷的吃土。而海地人民是真吃土。难以想象海地人民真的用当地一种泥土混合盐和一点点酥油做成泥饼来吃。

当探究海地历史时,我惊奇地发现原来海地人民居然也是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的。海地的原住民被称为阿拉瓦克人。在西班牙人到来时他们还处于石器时代,能种植木薯和燕麦。他们致命的弱点是对疾病的抵抗力很弱,在殖民者的屠杀和天花等传染病的侵袭下仅仅在几十年内就灭绝了。殖民者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开始从非洲贩运大量奴隶来充实种植园的劳动力。

从1492年哥伦布命名该岛开始,1502年成为西班牙殖民地,从此跟其他殖民地一样开始向欧洲提供蔗糖,棉花,咖啡等经济作物。1697年又割让给法国,继续它的殖民地历史。

终于,1791年,在伟大领袖杜桑·卢维杜尔同志的领导下,海地人民经过十几年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终于战胜了殖民者反动派,获得独立,于1804年成立共和国。杜桑·卢维杜尔的家庭出身很低,是奴隶,比贫下中农还低。但似乎他服务的种植园主,或称为奴隶主对他还不太残暴,据说他有机会受教育,懂法文,也读过一些法国启蒙主义哲学著作和欧洲古代军事家的书籍。后来给奴隶主当管家,并于1777年合法地成为了自由民。当时,海地黑奴纷纷起义,如火如荼,杜桑·卢维杜尔经过一段时间的犹豫,毅然参加了革命,最后成为革命领袖。但是在1802年被法国反动派诱捕,后被押解到法国,于次年死于狱中,成为革命先烈。引用一句古话叫“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杜桑·卢维杜尔被捕后,他的亲密战友让·雅克·德萨林同志继续领导革命直至成功。用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说叫“海地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了不起呀,海地。1804年,这时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略做对比。在北美洲,当今的超级强国美利坚合众国刚刚成立28年,开国先贤们还都健在,时任总统正是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托马斯·杰斐逊。而我们的大清国则是嘉庆九年,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林大人正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时年一十九岁,即将考中举人。在欧洲大陆呢,我们伟大的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同志则要在14年后才能呱呱坠地。

当我们回看海地共和国两百多年的发展史和如今海地人民的生存现状。我们不得不怀疑海地人民真的站起来了吗?还是从来都没站起来过?虽然早就赶走了殖民者,早就独立自主了,但海地人民却一直跪着呢,或者说是趴着呢,趴着吃土。而真正站起来的是极少数革命领袖和历代统治者。但即便是海地人民当中的出类拔萃的强人统治者们似乎也都站的不太稳。站一会儿就被躺平了,新的独裁者不断站起来又不断躺平。纵观海地独立后的一百多年间,相继有近九十个独裁者上台,平均一年多换一个。海地人民见惯了城头变换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始终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始终未能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富强的和谐社会。

让我们再把镜头拉回海地建国之初的1804年,虽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缺乏先进的革命理论指导。尽管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但面对一个新生的政权,如何把这个国家治理好,海地的革命领袖们显然不具备足够的能力。看看海地国父杜桑·卢维杜尔的继任者让·雅克·德萨林同志都干了什么吧?他先干了两件事,一是“镇反”,二是“土改”。首先说“镇压反革命”,很显然也扩大化了,按说推翻了奴隶主阶级就行了,但德萨林同志并不这么认为,他强调杀掉所有白人是政治需要,对待白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残酷无情。说白了就是屠杀国内剩余白人,包括妇女儿童,几乎种族灭绝。再说“土地改革”,就是把原来大种植园的土地分给革命群众。但似乎获得了土地翻身得解放的海地人民并没有焕发出更大的劳动积极性和自觉性,而在起义过程中被海地人民破坏了的水利灌溉系统在建设新海地的过程中也没有得到恢复。导致的结果是农业产量骤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国家更加贫困混乱。

干完这两件事之后,海地人民敬爱的革命领袖居然黄袍加身称帝了。加冕为雅克一世。不幸的是这位雅克一世皇帝的独裁统治引发了政变,仅仅两年后的1806年,他就被暗杀了。

随后海地这个弹丸小国居然也出现了南北朝的统治状态。在北方,亨利·克里斯多夫自称“海地总统”,在1811年自立为王,称亨利一世。他驱使黑人为自己修建了6座城堡、8座宫殿,并驱使20万民工为自己修建了规模巨大的拉费里埃城堡。亨利·克里斯多夫还创建了贵族等级制度,册封了4个亲王、8个公爵、22个伯爵、37个男爵和14个骑士。他对人民的压榨激起了反抗,1820年,克里斯多夫在一次政变中吞枪自尽。

在海地南方,黑白混血人亚历山大·佩蒂翁将大地产划分为小块的农耕地,此举虽然得人心,但在经济上却是灾难性的。蔗糖的出口从1791年的1.63亿磅跌至1825年的2020磅。佩蒂翁在1818年去世,他的继任者让-皮埃尔·布瓦耶(Jean Pierre Boyer)统一了海地,并一直统治到1843年。

随后,海地这个倒霉的加勒比海小国依然在贫穷落后和不断的政变中一步步走来,法国,德国,美国等外部势力也掺杂其间。直到1957年9月,弗朗索瓦·杜瓦利埃博士被军事委员会选为海地总统,从而开始了杜瓦利埃家族对海地29年的统治。

到了21世纪,海地贫穷落后,混乱不堪的状况依然没有多大改变。此外海地经常发生七级以上的大地震,每次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更令海地的悲惨状况雪上加霜。

海地有相当多虔诚的天主教基督徒,国内亦有不少殖民时期建立的天主教堂。另有相当数量海地人信奉伏都教(又称巫毒教)。这种起源自非洲的传统多神教,同时融入了一些源于天主教文化传统和魔鬼崇拜的元素,因而为传教士所不齿。该教因法国人由非洲掳走大量黑人到法国的殖民地做奴隶,从而传入海地。前总统弗朗索瓦·杜瓦利埃就曾利用此崇拜,建立名为“通顿马库特”(吃人魔王)的私人武装,严格控制人民。

海地最大的城市是首都太子港,位于戈纳夫湾内,人口两百多万。北方的海地角是海地的第二大城市和第二大海港,曾经是法属圣多明克的首府和海地的首都,城中有许多高大华丽的公共建筑和宽阔的街道、广场。在城南十八千米处,有曾经统治海地北部的亨利·克里斯托夫国王仿照德国波茨坦宫殿建造的逍遥宫(Palais Sanssucci)废墟,和拉费埃尔城堡遗址(世界文化遗产)。

由于能源不足,海地的工业非常不发达。失业率极高,三分之二的工人没有固定的工作。海地治安状况普遍不佳,当地医疗条件极差,也是疟疾和艾滋病的传染区。很多国家政府都建议不要到该地区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