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伙伴们知道杜甫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当时杜甫正流落在四川。
写这首诗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河南多个地方,叛军纷纷投降,安史之乱接近尾声。
763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身在四川的杜甫听到这个捷报,一时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和平、安定的家乡。

有句诗这样写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意思是国家动荡的生活,给予诗人无数的创作灵感,写出动人的诗歌作品,国家的不幸,正是诗人的“幸运”。这句诗有一定的道理,比如说“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巨大的伤害,但是也给杜甫提供很多创作题材,促使他写下许多不朽之作,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诗人的杜甫是幸运的。

然而,杜甫并不是只有诗人一个身份,他更是唐朝的忠实子民,是父母的儿子,是妻子的老公,是儿女的父亲,毫无疑问,“安史之乱”深深地伤害了作为普通人的杜甫,如果可以选择,他宁愿放弃荣耀的诗名,换取国家的安宁和家庭的团圆。

因此杜甫就写下了这首诗,说的意思是: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 [jì]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这首诗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诗中名句,特别适用于表达在外漂泊的人可以回乡的兴奋心情。